分享更多
字体:

官员“悬浮”照其实不玄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王志新

  河南嵩县旅游网2009年7月27日刊发的一则标题为《嵩县县长李大伟在白云山调研时即兴赋诗畅抒游感》新闻所配发的一张图片日前被证实乃合成的假照片。照片中,领导不但飞在山顶,而且玩起光影逆转。媒体报道称,该网为嵩县旅游局主办,旅游局工作人员对此的解释是,相关责任人由于粗心和存在侥幸心理,用PS照片代替现场照片,但李县长当日确实来过景区视察。

  领导到景区视察本身乃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如果能够乘兴赋诗一首则更令人钦佩,如果将视察领导与本单位领导在视察中拍摄颇具代表性的合影随文附上则愈加锦上添花、两全其美了。这样的新闻不能不说也是一则可遇不可求的好作品。但是,遗憾的是,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唯独缺了领导照,无奈之下,为了追求效果,照片只好用合成的,反正领导到此视察是实,管他照片是真是假。

  没错,一切都是工作人员的错,领导并没有错。可是我们要追问的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冒如此风险来体现领导的“光辉形象”呢?难道,责任人真是从新闻的角度出发,感觉“领导、视察、赋诗”等元素唯独缺了“美景”岂不给这则“旅游视察”新闻大煞了“风景”?用嵩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的话说是,“粗心和心存侥幸”所致,但却很难让人信服。

  首先粗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假照片合成的本身就已经说明是“用心”而非“粗心”。心存侥幸却很值得我们玩味,笔者的理解是,这说明PS照片乃该“责任人”个人行为,并非被视察单位有意为之。但是,从该“好新闻”所能导致的“效果”来看,如果领导看到这则新闻或者“他们”认为领导看到这则新闻最能产生的效果是领导对被视察单位的嘉许。当然,如果嵩县旅游局受到了“嘉许”,进而被嘉许的就可以轮到这位“悬浮”照的操盘手了,按此逻辑,也就不难理解所谓“责任人侥幸心理”背后的动力了。当然,风险总是要人来承担,为此买单的总是具体个别人。旅游局是无辜方,县领导和陪同视察领导更是被“悬浮”到了照片上。领导是好领导,诗也是好诗,只是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你信吗?反正我信。

  毋庸讳言,在中国现今的体制语境下,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确实有“一句顶一万句”的效力,赞美领导甚至是过分地“保护”领导无疑被某些单位或者某些个人当成了头等大事。这种赞美或者过分保护的目的并非完全出于公心,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完全是私心在作怪。

  日前在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笔者就亲身体验到这种保护的无微不至。从上午10点45分到12点15分,笔者在该县常委办等待采访县委书记张志峰近一个半小时,最终被告知张书记已经散会离开,如果想采访的话以后再来。期间,虽然笔者一再请常委办工作人员将笔者的采访需求告知这位新履新的书记,但是该工作人员开始是让笔者坐等,最后是让笔者改天再来。甚至最后,县宣传部门也闻风赶到,如临大事一般,劝记者不要直接跟领导接触,先到宣传部。实际上,就在隔壁开会的县领导也许连有记者来采访的事都不知道,但是工作人员的职责则是“护驾”,生怕有半点闪失。不难理解,如果事先未经“过滤”,媒体反映的问题岂不给领导惹麻烦;给领导惹了麻烦,自己的前程和发展岂不就受了影响,因此,宁让你白等也不会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我们不能妄加揣测,是否领导早有指示,将记者设置在“三防”范畴。如果那样的话,具体接待人员则就更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否则,岂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吗。

  “悬浮”照的产生其实并不玄乎,玄乎的是,习惯于被“悬浮”的领导久而久之,可能真的就不知道脚踏实地的滋味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