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善治善为保发展 凝心聚力惠民生—— 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创新思路破“两难”纪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6 11:07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十二五”开局,贵州省吹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号角。在实施 “工业强省”战略的鼓舞下,幅员17万平方公里、拥有3474万人口的农业大省贵州,以崛起的姿态向着工业化扬帆远航。

  工业要发展,资源保障首当其冲。“当前,贵州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国土资源管理任务艰巨。”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朱立军深有感触,“唯有创新思路、善治善为,方能不辱使命。”

  研究形势,把握规律,因应对策。贵州省国土资源工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彰显实力和特色……

  立足省情,向山要地,打破用地瓶颈

  当“工业强省”第一次作为发展战略,写入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当代贵州国土人被赋予一个全新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要“保护”——保住稀缺珍贵的耕地资源和基本农田,保住青山秀水的生态环境,更要“保障”——保障从农业向工业化发力所需的建设用地空间,坚实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所需的资源后盾。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全省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40%,“全省上下谋发展、上项目、建园区,热情空前高涨。土地的刚性需求呈井喷式爆发。”朱立军坦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对国土资源部门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全省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初步预测大约在120万亩(含国家重点项目),而争取部里的指标,能解决三分之一,已是极限。建设用地刚性需求和约束,在贵州表现得比全国其他省区更为尖锐、突出。

  “两难”如何破题?刚刚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的贵州省,珍惜来之不易的后发优势,绝不允许再走资源消耗、投资拉动搞外延扩张的老路。以战略眼光审视足下这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贵州国土人务实地提出了6句话、24个字的用地管地方略——“规划先行,计划管控,盘活存量,节约集约,把握时序,向山要地” ,将精细化、差别化管理的科学理念付诸实践。

  突如其来的发展机遇,令地方政府头脑发热——小小的一个县,园区规划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面积小则四五十平方公里,大则百余平方公里。全省上下工业园区建设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贪多求大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忧虑,就在这时,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编制、以省政府名义下发的《贵州省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适机出炉。《专项规划》限定了产业园区的数量——全省只做100个;限定了产业园区的面积——规划一般不得突破20平方公里;同时提高了入园的门槛,有力地将产业园区用地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红线内,以规划龙头科学管控、引导用地,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无序开发。

  井喷式的建设用地刚性需求,并没有使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放松严格规范用地的监管之弦——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贵州省违法占用耕地量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6.16%,违法用地居全国最少,实现了土地违法“零问责”。2010年度,在各地建设热潮汹涌的情势之下,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采取超常规手段加大整改力度,努力实现土地违法“零问责”。与此同时,他们更是拿出改革者的魄力,大胆改革创新管地用地思路。

  一方面,贵州省一改过去用地计划指标“撒胡椒面”的方式,实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点供——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拿出计划指标的35%,作为重点工业项目用地指标,对于一些经济强市(县),则实行计划指标单列、项目用地指标“戴帽”下达,同时,省国土资源厅约请省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厅联席会审工业项目,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好的工业项目用地,也从源头防止了“两高一资”项目入围。

  另一方面,贵州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力推山地整治,向山要地。

  去年2月5日,铜仁地区大兴科技工业区,打响了贵州省山地整理第一炮。本着“可用建设用地面积最大化、投入成本最小化、环境可控”的规划设计理念,在10个月时间内,当地投入大小机械设备55台,推掉55个山头,填平72条沟谷,总挖方889万立方米,总填方950万立方米,一次性完成4800多亩的场地平整。

  巨资筑巢,凤涌梧桐。有着丰富矿藏的“大兴”就此而兴旺。铜仁地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腾明勇高兴地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香港鸿基伟业、香港信义、广东蓝德堡、福建福人木业、中国雷士照明等一批行业领军级企业相继来园区考察,投资意向已达上百亿。按照园区未来规划,大兴科技工业区将继续以向山要地的方式扩建至30平方公里,有望建成黔东工业新型化示范基地。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貌的内陆省份,全省山地面积占71.43%,丘陵地占20.97%,平坝地仅占7.69%。朱立军说:“念好‘山字经’,实施‘工业梯田’工程,是贵州省破解用地瓶颈的必要举措,也是倒逼出来的产物。”

  沉寂了千百年的荒坡和山谷,被建设者们唤醒。在具备“三少一无”(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迁少、无基本农田)条件、用地需求迫切的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产业园,在铜仁地区大兴科技工业园区,在铜仁市灯塔工业区,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正在上演。削山填沟,平整土地,昔日茅草丛生的山壑,变成一层层集中连片的平地,“工业梯田”渐成规模。

  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贵州省通过打造“工业梯田”,开展荒滩、荒塘、荒坡、荒沟综合整治,已开发未利用地3万余亩,有效缓解了用地矛盾,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哪一个重点工业项目因为落不了地而耽误。”省厅利用处处长杜华智说。

  创新机制,整装勘查,实现找矿突破

  在贵州绵延起伏的大山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省目前探明储量的矿产已超过70种,其中50种储量排名全国前10,而且不乏铝土、锰、磷等特色优势矿种。

  守着富矿过穷日子的尴尬,令贵州人反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症结在思路、在管理。一方面,贵州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贵州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但全省1765个煤矿企业中,大中型仅有60家。铝土矿,贵州探明储量居全国第四,但全省95家铝土矿企业,大中型的只有5家。另一方面,贵州省工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短,资源开发大多停留在粗加工、原材料阶段。“溯本求源,根子在矿政管理。”朱立军一语道破,“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本身的小而散,导致矿产开发的小、散、乱;大矿无法大开,导致资源利用效能低下,工业活力严重不足。”从2008年下半年起,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高了矿业权进入门槛,从源头严格探矿权管理。从2008年上半年的230个探矿权,直落下半年的30个,再到2009年全年仅批出72个探矿权,至2010年的全年18个探矿权,“矿业权数量少了,但规模大了,矿产资源利用率高了。”总结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贵州国土人系统提出了矿政管理的6句话、24个字方针——“系统规划,整装勘查,合理配置,有序投放,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其核心,就是构建地质找矿与矿产开发新机制。

  2008年8月8日,在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铜仁地区行署和省地矿局共同签订“铜仁地区优势矿产勘查及基础性地质调查协议书”,形成了政府主导、地勘单位技术支撑、社会资金投入的 “三位一体”地质找矿新模式,被称为“三位一体”铜仁模式。

  新机制效果立竿见影。在铜仁地区的锰矿整装勘查中,新机制迸发出的生命力令业内人士倍感惊喜。彻底改变了“打工仔”身份的地勘单位,极大地调动起找矿积极性。黔东大地上,贵州省地矿局调集的103队、112队、101队、地质调查院等专业技术队伍,钻机不知疲倦地转动。全年开动钻机22台,两年投入勘查资金5000余万元,先后在7个勘查区块钻探打到隐伏锰矿,初步预计铜仁地区锰矿资源量将突破1亿吨。2010年,锰矿整装勘查成果已为铜仁地区招商引资60多亿元。

  贵州省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是找矿新机制带给贵州的另一个惊喜。该项目是全国47个重点找矿行动计划项目之一,也是贵州省地质找矿突破重点项目之一。综合目前已有整装勘查成果,仅由贵州省地矿局实施的4个整装勘查区块,最终可望提交铝土矿资源量1.5亿吨左右。

  在苗家人欢庆的声声长号中,一台台钻机傲然挺立。今天,踏访贵州矿区所在地,一场前所未有的找矿会战正在各地悄然打响。从铜仁的锰矿,到务正道地区、凯里-黄平地区的铝土矿,再到瓮安县白岩背斜的磷矿,贵州省的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风生水起,正从单一矿种向煤、金、锰、铝土矿等多种优势矿产推进。整装勘查所形成的找矿新格局,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找矿重大突破。

  “整装勘查,实现了地质找矿新突破,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探矿,集约化、集结化开采,提高了矿藏利用率。此举必将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矿产资源后盾。”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震海说。

  科技先行,群专结合,有效防治地灾

  作为典型的内陆岩溶石山省份,贵州地质环境脆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最近的惨痛记忆,发生在2010年6月28日——关岭自治县岗乌镇特大地质灾害,99人遇难。

  地灾防治,人命关天。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意识到,地灾防治既要群策群防,更要群专结合;既要懂得如何应对,更要研究其成灾机理;既要有专业队伍,更要加强社会培训。本着这三条基本规律,贵州厅进而总结出地灾防治的6句话、24字方针——“生命为天,重在预防,科技先行,专业保障,群专结合,综合治理。”

  2010年,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为契机,贵州省开启了全省地灾防治长效机制的构建工程。“一年投入近亿元,启动三个重大专项,作为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力度在贵州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朱立军称。

  地灾防治,首先要摸清地灾隐患现状。去年,贵州省厅投入5000万元,举全省之力,组织全省具有地灾防治资质乙级以上的28家专业队伍、300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全省41个县(市、区)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详细调查。到今年主汛期前,野外工作已全部完成,新发现威胁1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30处。

  第二个重大专项,是投入4000万元启动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平台研究的重大项目。“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项目来组织队伍、会聚力量、引进人才。”朱立军介绍,这是贵州省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该项目,已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引入贵州。专家信心十足,不久的将来,贵州省有望打造成为全国地灾防治重大科研示范基地。

  为解决地方国土部门缺乏地灾防治专业队伍的薄弱环节,贵州省厅从构建专群结合的地灾防治长效机制入手,去年动员组织省内具有地质灾害防治专业资质的专业队伍对88个县(市、区)进行对口支援和指导,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要求每一支专业队伍对口指导和支持三个县市区,省厅在工作经费上给予保障。

  “地灾防治长效机制的构建,已经发挥出了威力。”贵州省厅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今年前6个月,贵州省地灾发生次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六成(共149起),但仅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上半年共成功预测并避让了4起重大地质灾害,安全转移了631人,避免了1000余万元经济损失。

  源头预防净化行风打造精兵强将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社会公认的高危行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囿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不少基层国土部门身处“两难”、处境窘迫、身心疲惫。然而,这种情形,在贵州国土系统已成为 “过去时”。行风评议名次,从2007年的挂末上升至名列前茅;政府目标考评,从2007年底末上升至去年全省第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不断下降(从2008年24人下降至2010年14人,下降率58%);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举报不断下降(从2008年的64件下降至2010年的41件,下降率为36%)。“两升两降”的佳绩,是贵州省厅党组近年来坚持不懈强化作风建设的傲人成果。

  “刚来时,两件事情深深刺痛了我。”2008年6月走马上任的朱立军说,一件事是全省两代会期间,他发现,前来贵阳参会的各地州市领导,请国土资源厅吃饭最为热情,而给国土部门打分则毫不客气地打到最低。另一件事,他不止一次听地州市的干部抱怨,见国土资源厅领导一面比见省长还难……

  “抓作风建设,症结在摆正自己的位置。”朱立军一上任,即给厅里立下两条规矩:一是不准厅里的同志吃服务对象的饭、喝服务对象的酒;二是不准厅里的同志与地方的同志打麻将。凡地方同志来厅里办事,由厅里请。“服务态度端正了,别人看我们的眼光也变了。即便有些事情,我们无法为地方解决,地方也能够理解、支持。”

  行风建设中,多重举措都收到了实效:向社会聘请行风政风监督员,开展行风建设明察

  暗访活动;建立厅领导和主要处室负责人定期接访制、基层国土所联系点制;积极参加“阳光946政风行风”活动,每年省厅领导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到电台现场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现场解答、受理群众提问与投诉;开展网上审批事项电子监察,并设立审批人员AB角制度,行政审批事项超期办件现象大大减少。

  去年以来,贵州厅9名厅领导分别包干一个市(州、地),厅领导经常带队深入基层,现场办公,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用地保障服务,并指导督促地灾防治工作,深得地方各级政府的赞赏。厅党组还要求厅机关每一个处(室)负责对口帮扶一个县、乡(镇),帮助当地谋发展。在铜仁地区采访“工业梯田”的做法时,记者发现,几位当地国土资源局领导与园区项目工程负责人关系处得像一家人。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自觉践行服务职能,区局领导年初就在当地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履行职责、办事程度、工作效率等事项,今年1-5月,地区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和干部职工主动到各县(市、区)调研、座谈、了解用地需求达23次,到矿山企业、用地企业、普通百姓家服务上门50余次,及时帮助解决问题60余个。这种做法,在贵州省国土系统已经成为常态。

  从“灰头土脸”到“扬眉吐气”,行风的净化为贵州省国土厅塑造出全新的社会形象。在今年贵州省作风建设交流会上,贵州省国土厅作为省直机关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朱立军告诉记者,这两年贵州省国土资源系统上下士气振作、斗志昂扬,一支政令畅通、执法严格、服务优质、廉洁高效的队伍在“两难”的锤炼中茁壮成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