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半东半西的企业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6 14:52 来源: 《英才》

  文|本刊特约记者 张小平 出处|《英才》杂志2011年8月刊

  在世界商业舞台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着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却讲英语,喝咖啡;他们既有东方商人的低调与古朴,也有西方企业家的张扬与浮华;他们生长于西方也成功在西方;而当国内的企业先行者鼓起勇气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他们已在全球市场耕耘多年,功成名就……他们就是打拼在国际商业舞台的华裔企业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外华裔企业家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的经营成就和深远影响,与任何时候的本土企业家相比,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王安到杨致远、王嘉廉,再到黄仁勋、陈丕宏,海外华人企业家的创业史和成长史,也是一部黄色面孔在国际商业舞台的奋斗史。

  锋芒毕露

  创业本就是件艰难的事,在异国他乡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据说赴美之初,王安曾到IBM应聘过,答复却是:“IBM是美国一流的企业,我们搞的是高科技……我看你,还是到哪个汽车修理厂去碰碰运气吧!”于是,当他创办公司时,坚决以“王安”这一中国名字命名,以改变华人在美国的形象。

  王安公司刚开始主营计算器,直到1971年11月,终于研制出彼时全球最先进的1200型文字处理机。

  第二年,王安公司又推出2200型文字处理机,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人们更愿意将“W P S”认为是“王安处理系统”,而不是“文字处理系统”的缩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王安公司的黄金时代。王安不仅展示出一个电脑博士的渊博知识和创新气质,还将企业家的领导才华和过人胆略显露无疑。当时名震江湖的“三剑客”——考布劳、斯加尔、考尔科同归旗下。而后来家喻户晓的思科CE O钱伯斯,当时只是王安公司某区域负责人。

  1983年,王安公司营业额高达15亿美元,个人资产一度高达20亿美元,稳居全球华人首富。1984年2月,春风得意的王安在美国各大商业报纸连续刊登广告:“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就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一风吹走!”这颇有一雪前耻的味道。

  就在王安大红大紫的1978年,10岁的杨致远随母亲从台湾远赴美国。在美国上第一节课时,杨致远知道的唯一单词是“shoe”(鞋),可勤奋好学的他在22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进入斯坦福大学。

  1994年4月,杨致远和大学同学费罗为准备博士论文在网上寻找资料时将收集的网站分门别类,编成软件放在网络上供人免费享用,这便是最早的网站搜索软件。这年秋天,两人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潜心创业,并将网站命名为“雅虎”,杨致远因此被称为“世纪网络第一人”。

  1996年4月12日,雅虎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场价值一日升到8.48亿美元,杨致远成为了华尔街的英雄,媒体称他是继王安之后另一个世界级的华裔商业英雄。1999年,杨致远和费罗已成为网络媒体公司的先锋,公司市值高达390亿美元,而杨致远的财富高涨到75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高科技富翁中的华人首富。

  被杨致远取代高科技华人首富地位的是另一位华人企业家王嘉廉。1976年,32岁的王嘉廉正式创业。当时标准数据公司拒绝给瑞士的CA公司做销售代理,他就与朋友一起组建CA国际公司,作为瑞士CA的子公司开展业务,刚开始时只有4个人,“每天都面临着活不下去的危险。”但短短两年之后,王嘉廉就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并和朋友一起以280万美元买下瑞士的母公司。

  1981年12月,CA成功上市,发行股票50万股,筹资320万美元,此后20多年间,王嘉廉陆续并购200多家软件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有近200家分公司,1.8万名员工,成为科技界威望甚高的华人企业家。

  英雄迟暮

  高科技成就了华人精英白手起家的财富神话。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也遭受过失败的反复砥砺。成功是偶然戴在头顶的光环,失败却是商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王安的瞩目成就将其塑造为海外华人奋发图强的榜样,然而现实极其残酷。

  1986年11月,王安不顾众多董事和高管反对,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担任公司总裁。他的理由很“中国”:“因为我是公司创始人,对公司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所以我要让我的子女有机会证明他们的管理能力。”结果,大批追随王安多年的高管挂冠而去。到1988年,公司亏损高达4.24亿美元,病危中的王安只得令儿子辞职,并请知名经营专家爱德华·米勒力挽狂澜。

  1990年3月24日,癌症的折磨和企业的困境让王安郁郁而终。公司状况雪上加霜,市值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员工由鼎盛时的3.15万裁减至8000人,并一度申请破产保护。1999年5月,荷兰GetronicsNV公司以20亿美元收购王安公司,并表示不再使用王安品牌。

  比尔·盖茨曾不无遗憾地说:“如果王安能再一次完成其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就没有今日的微软,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位数学家,或一位律师。”

  名震全球的王安公司轰然坍塌,究其原因并不只是接班人选择的失误,而是在瞬息万变的IT行业,在变革剧烈的社会潮流中,王安过于保守。比如PC流行时他仍表示个人电脑是“闻所未闻的荒唐事”。

  2007年6月19日,雅虎公司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出任C E O的消息令关注这家企业的所有人激动不已,不过如果知道他复出的原因,恐怕没有人笑得出来。前任CEO塞梅尔2004年上任时雅虎市值是390亿美元,Google只有230亿美元,三年之后Google股价增加6倍,市值近1600亿美元,是雅虎的4倍多。

  面对如此颓势,杨致远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Google市场地位日益增强,加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2007年最后一季度,雅虎只盈利2.06亿美元。更糟糕的是,危机并未就此停止。2008年2月21日,微软收购雅虎的消息传来,前者宣布将以446亿美元的总价值收购后者。2008年5月4日,杨致远认为报价太低,回绝了微软。

  之后,业绩惨淡的杨致远黯然辞去担任一年半的CEO职务,重新回归雅虎酋长角色并留在董事会,人们对这位风云人物的评价是:英雄迟暮,尽管他正处在40岁的商业黄金岁月。

  美国宏道资讯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陈丕宏十分崇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并非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他经过巨大挫折时的风骨和气魄。

  2000年互联网遭遇寒流,刚刚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电子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的陈丕宏正在实施全球扩张战略。他在北京、香港等地的最繁华地段拿下整层楼,在全球建20多个分支机构,签下12年租约、总价超过2亿美元的租房合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陈丕宏的业务收缩,办公室根本用不上,可资金仍被套在不动产中。

  他后来回忆:“看看美国企业,他们最大的错误都是在最好的时候犯下的。”

  中国智慧

  在海外华人企业家的心底,都有一颗解不开、抹不去的中国结。而在他们的成功经验里,也有无法剥离的中国智慧。

  王安曾总结说:“我的成功之道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是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通晓美国国情和世界计算机行业的行情,达理则是明察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正处在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办公设备需求急剧增长,王安随即果断加大在文字处理机和软件系统上的投入。王安主张大道至简,不喜欢一批人搞繁琐的论证和推演,他认为技术问题不论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化为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而找到这种方式也就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抓住多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王安的多次正确决策都得益于他这种思维模式。

  在众人眼里,杨致远无疑是成功的典范,但他却将其归功于妈妈的教诲:自己深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影响,凡事谦虚有礼。他说:“我的家庭从小就告诉我,不要太出风头,不要和别人冲突。”

  杨致远从小到大看了很多武侠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作品,另外还阅读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等中国历史传记。这些对他的心态、想法、做人做事都有影响。

  从创业第一天起,他就明白通过“合作伙伴”战略来使自己的可利用资源最大化,他曾表示:“我也不知道是谁将‘伙伴关系’视为雅虎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我看来,如果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会耗费很多时间,尤其是一日千里的互联网行业。所以我的看法是:越可以广泛地建立共同的合作结构,就越能获利,而整个产业也会成长得更快。”

  雅虎上市之后,杨致远不仅与他人共享股权,而且将重要职位让给他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3位副总都由外界专家担任,自己只专注于技术研发,名片上的职务只自封的“雅虎酋长”。杨致远与费罗虽然是雅虎创始人,但公司上市时他们手中的股份只有15%,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每天从早到晚为公司劳苦奔波。

  王嘉廉内心也有深深的东方情结:“作为移民子弟,你曾亲眼看到自己的父母辛辛苦苦在异邦奋斗,一切的一切都在重新开始。你是惟一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你必须要在各方面学会妥协,争取别人的信任。”

  另外,中国家庭的结构与父母的重要性对王嘉廉的管理风格有很大影响。他说:“照顾公司的人,就是为自己的家人尽力。在家庭中,小孩子做愚蠢的事,你会原谅他们,然后鼓励他们前进。”他让员工直接称呼他的英文名,并经常以员工的趣事开轻松玩笑。看到下属表现出众,他会握手称赞,还向老员工赠劳力士表。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是,1983年麦可·派克刚到CA时,曾在篮球场上将王嘉廉的鼻骨撞碎,“整修”失败后不得不重新调正。但王并未因此惩罚属下,相反后者还因业绩出众被多次晋升,直至担任副总裁。

  先后创办赢家科技公司、宏道信息公司的陈丕宏也十分清楚员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公司的核心最后只有一个字——人。一个公司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攘外’、‘安内’。攘外就是出去外面开拓、销售。安内是用最优秀的方式管理公司。”在他看来,在企业里“人是最特别的”,这里面市场很大。

  正因如此,当2000年互联网泡沫公司陷入低谷时,工程部门平均年资在10年以上的员工陪公司一起渡过寒冬,“他们像我一样执著,相信自己有很好的技术、能开发出最好的产品,”陈丕宏说,“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一天睡不着觉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