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有股东频现地板价减持 疑为地方政府"卖股还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14: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财经调查

  卖地收入骤减,平台贷大量欠债,国有股减持潮是否来临?羊城晚报记者调查167家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上半年逾一成公司遭国有股东减持,金额达17亿

  银行信贷收紧、债券市场发行受阻、土地出让金缩减、大量平台贷款须偿还……今年日趋膨胀的财政压力,会不会促使地方政府“卖股还债”,引发国有股“减持潮”?近期陆续出炉的半年报,让我们有了窥探地方财政真实面貌的机会。

  针对年初至6月末的减持情况,羊城晚报抽样调查了167家上市公司,共有18家公司被国有股东减持,占比达到10.8%,比例高于此前媒体的统计。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在“地板价”上割肉是资金紧张的表现,“考虑到现在股价低迷,地方政府也会心疼,10%的公司发生减持已经是很惊人的数据。”他还表示,此举可能蔓延成风。

  1

  18家公司共被减持17亿元

  辰州矿业疑被套现10亿元

  上月末,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整理出一份地方政府持股企业名单,含167家上市公司———从所在地的财政情况看,他们较有可能被地方政府减持。

  8月间,半年报密集出炉,羊城晚报记者依照瑞银的名单,对今年以来国有股东的减持情况作了详细筛查(有33家公司尚无半年报,选用一季报数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上述167家公司中有18家被国有股东减持,占比达到10.8%;由于不能获悉减持的具体时点,记者以6月30日的收盘价来近似计算减持金额,发现18家公司总共被套现近17亿元,平均每家9444万元。

  从今年1月4日至6月30日,上证指数最高曾突破3000点,最终收于2762点,全程跌去2.24%。因此,以6月30日收盘价来估算仍偏于保守。

  受减持最厉害的是辰州矿业。其控股股东“湖南金鑫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湖南省国资委和中国黄金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根据巨灵数据,2009年该集团持有公司44.04%的股份,2010年减持2000万股,比例降至40.48%;今年上半年再减持3000万股,比例降至34.68%,保守估计至少套现10亿元。

  有一家名为“天科股份”的公司,则无法估算套现金额。根据2010年年报,该公司“十大股东”新进了“新津县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参股2.29%;但半年报的十大股东里,该公司已不见踪影。

  瑞银证券的陈李认为,处于非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更可能减持。羊城晚报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35家由地方政府参股(非控股)的公司中,有5家被参股方减持,占比达14.3%,高于整体水平。

  2

  明后年还债压力更大

  国有股减持现象或蔓延

  10.8%的公司受国有股东减持,虽很难称得上“减持潮”,但也为地方债务敲响警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说:“地方国资委持有股票一般是战略投资,而且所持的上市公司都是优质资产。考虑到现在股价低迷,地方政府也会心疼,10%的公司发生减持已经是很惊人的数据。”

  何志成表示,虽然今年以来股市下跌的原因不能归结为地方政府减持,“顶多是伴奏”,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资金最紧的时候还没到来。“根据我的了解,融资平台到了今年10月会很紧张,如果地方资金得不到缓解,减持会蔓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要判断地方财政压力是否引发减持,需要更详细的调查。“地方政府的减持是不是比历史上更严重?减持到底是不是为了还债?都要调查清楚。”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他认为地方政府的还债高峰不在今年,“我看到的统计报告,明年、后年的还债压力比较重。”

  本报的抽样统计显示,今年国有股的减持确在加速,且多发生在云南、湖南和陕西,三省各有三宗减持案例。减持“大户”均是经济实力偏弱、财政来源较单一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城投债偿还量较大的江苏反而排在第二梯队。

  3

  “卖股还债”空间不大

  不会对A股造成过大冲击

  未来两年内,地方政府会不会成为股市的“空军一号”?业内人士认为,股市确实可能被用于清偿债务,但地方政府的持股量有限,且不能轻易失去控股地位,“卖股还债”的空间并不大,预计不会对A股造成过大冲击。

  今年6月底,审计署发布《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称全国地方债余额月10.7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占去4.9万亿元。其中,63%的债务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另有22%为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今明两年到期债务最重,其中今年年底到期偿还占比24.49%,明年占比17.17%。

  “美国次贷危机后,为了保增长,我国地方债务总额显著提升。”申万证券研究所的李慧勇说。根据申万的统计,2008年地方债务总额仅有4.33万亿,与2007年基本持平;到2009年突增至7.38万亿,今年更是突破10万亿。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却在收紧:不少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但随着房地产调控逐步加码,这块收入骤减;今年以来银根收紧,银行对地方债愈发谨慎,债券市场上的收益率攀升,地方政府借债的额度、成本都明显恶化。

  在永安期货日前举办的钢铁论坛上,农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表示,“高铁减速”也造成地方财政“窟窿”。“很多地方政府以拆迁款入股,认为高铁最终会上市。动车事件后,高铁上市基本无望,这会给地方留下很大的资金缺口。”

  但“卖股还债”也不是办法。据申万研究所估算,目前中央掌握的可盘活股票市值达8.3万亿元,地方只掌握2.5万亿。“地方政府就算把股票全卖了,也远远不能解决债务问题,一定要想其他办法。”赵锡军对记者表示。

  李慧勇认为,有雄厚国有资产和外汇储备做后盾,地方债危机不会爆发;地方政府无法自行处理的债务,可能通过资产置换等手段,让地方、中央和债权人三方共担。

  (责任编辑:郭虹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