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郭有信:房企为何宁愿勒紧裤腰带也不降房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09: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统计,今年已披露年报的98家上市房企债务总额达1.01万亿元,多数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同时,业绩增长明显下滑,“万保招金”四大龙头今年中报净利润平均增幅不到15%。(8月30日《广州日报》)

  房企今日的资金紧张局面是可以预见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各种“找钱”的途径已逐渐被政策一一封堵:银行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在收缩,且贷款成本还在增高;限购令等调控措施使售房环境迅速恶化;国内房地产企业IPO或借壳上市审批已暂停,增发、配股和发债也被叫停;信托房地产贷款被严格控制;私募房地产基金方面,虽有抬头趋势,但尚未形成气候。

  显然,房企融资正在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缺钱,以至于负债率高企,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直接的威胁。理论上而言,房企要生存要发展必先解决资金断裂的问题。现实上来看,似乎只有两个出路,一是从市场上融来成本相对比较高的资金,比如民间借贷;二是通过降价增加回笼资金,提高自有资金比例。但是两相比较,前者风险无疑过大,属于高危运行,若非十万火急,恐难成企业的选择。资金紧张,业绩下滑,很多人认为,房价总要降了吧?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房子降价似乎总是遥遥无期。那么仅有唯一选项的房企,为何宁愿勒紧裤腰带也不降价呢?

  其实,关于房企“负债”,我们可能有一些误解。大部分人理解的负债,可能还是通俗意义上的“欠了别人多少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根据媒体之前的报道,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负债率差异是非常大的。

  在房企的“债单”里,有很多都是隐形的债务。比如土地款(开发商向政府支付的买地费用),上市公司在计算负债时,也会一次性全部算进去,而实际上开发商是可以分几次付清这笔钱的。与此相似的还有应收账款,即预售款,由于这笔钱是在房子交付之前,买房者预付的,因此在财务上也计入负债。此两者,都是将明天的债务纳入今天的计算之中了。

  土地款和买房者的预付款都是无息负债。一般来说,大多数开发商把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加到一起,负债率能达到70%,但如果把预售款去掉的话,负债率可能只有20%。因为一旦房子交付,作为预付款的负债就可转变为营业收入,而负债率自然就会下降。换句话说,缺钱可能是真,但是不是有这么严重,还要加上个问号。

  而且,在房地产领域,实际上“借钱的未必都穷”。统计表明,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高资金周转行业,负债率普遍偏高。对行业内而言,50%的负债率其实都能算是“比较正常”的,甚至60%-70%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借用一位分析人士的话来说,“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高是肯定的,比一般实业性公司的负债率要高很多,但这不一定说明房地产企业就有多大风险。”意思很明白,对房企而言,并不能说负债多就可能出现破产,也不能说不借钱的才是好的、安全的。

  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报告显示, 70个城市中有3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上涨,同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个。与2010年全年相比,7月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房价均上涨4%以上。而实际上,市民所实际承受的房价上涨幅度可能还更高。这就是说,在“真差钱”的大环境下,房企虽然面临着金融成本和金融风险上涨、融资难度加大的现实困境,但可能并不如“传闻”中那样窘迫。房企不降价处理楼盘,很可能是源于资产后期仍然看涨的心理。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便否认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积极意义。房企中,行业兼并、收购的情况正在急剧上升。市场的表现虽不让人乐观,但也不必过于悲观。持续不放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必将增加上市房企的财务成本,使其业绩增长受到冲击,楼盘降价和投资调整恐怕也是必然的选择。或许,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郭有信)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房企缘何宁高成本借贷也不降价

  相关评论:别把开发商说成“热锅上的蚂蚁”!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