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资源换项目战略引争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1 03:3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刘玉海
以资源换项目,鄂尔多斯再迈一大步。
8月30日,京东方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计划在鄂尔多斯市投资建设一条5.5代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220亿元人民币。在最终决定这笔220亿元的大项目落子鄂尔多斯之前,京东方曾先后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接洽。
鄂尔多斯最终得以胜出的筹码是煤。
根据京东方的公告,鄂尔多斯政府承诺将为京东方配置位于呼吉尔特矿区巴彦淖井田的总量不低于10亿吨的煤炭资源。
其实,获此“大礼”的不仅仅是京东方。在此之前,奇瑞汽车在鄂尔多斯投资200亿已“换得”16.6亿吨的煤炭储量;华泰汽车在投资鄂尔多斯后获得两个煤矿的采矿权。
这些案例背后是鄂尔多斯贯彻持续多年的“以资源换项目”发展战略——在迫切需要摆脱对煤炭产业依赖、进行产业转型的鄂尔多斯地方政府看来,要想在招商引资中更胜一筹,最大筹码仍是其丰富的煤炭资源。
资源换项目,能否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出路?这背后,掩藏着怎样的博弈?
“中国迪拜”求困:“资源换项目”战略
为招商猛送“大红包”:即使企业20亿元投资打了水漂,在煤矿上也可收获巨利
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街以北、天骄大道以东,一大片白墙蓝顶的厂房掩映于高原的蓝天白云之下,偶有三三两两的工人从厂区大门进进出出。这里是华泰汽车集团鄂尔多斯公司。
华泰汽车落户康巴什是在6年前的2005年。其背景是,2004年,云峰主政的鄂尔多斯政府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即是向装备制造业转变。
华泰汽车项目,是鄂尔多斯以资源换项目战略的第一个最大的收获。
众所周知,鄂尔多斯因煤而兴。在2001年以来的10年间,凭借煤炭价格节节走高和煤炭产量的连年攀升,鄂尔多斯经济总量10年增长17倍,人均GDP跃居全国第一,号称“中国的迪拜”、“内地的小香港”。
但鄂尔多斯同样对“资源诅咒”深感忧虑;临近的乌海、大同在煤炭资源枯竭后的迅速衰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让鄂尔多斯恐惧。也因此,鄂尔多斯急于摆脱对“一煤独大”发展模式的依赖。
“鄂尔多斯从2001年撤盟设市以来,思路一直很明确: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政府法律顾问奇海林介绍,“实际上,鄂尔多斯理论界从资源开发一开始就提出,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社会优势、经济优势,富裕这里的人们。”
但向装备制造业转变,鄂尔多斯并无多少优势:位置偏僻,配套资源不全。而“好项目、大项目到处都在抢,你只有有相对优势才能引进来。”鄂尔多斯市发改委官员荆慧敏说。最终,鄂尔多斯还是将最大的筹码指向了自身的优势资源——煤炭。
2005年,鄂尔多斯迎娶华泰汽车的“彩礼”是碾盘梁和唐家会两处煤矿探矿权,另有1万元/亩的6000亩土地。这也是鄂尔多斯“资源换项目”最早、最经典的案例。
随着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的步步紧逼,鄂尔多斯传统的大煤电、大煤化在2009年走到了巅峰,向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的转型也愈加迫切。
也是在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俗称“50号文”——将“资源换项目”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文规定,“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在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可配置煤炭资源,标准是“固定资产投资每20亿元配置煤炭资源1亿吨,一个项目主体配置煤炭资源最多不超过10亿吨”。
虽然配置的煤炭资源,资源价款一分都不能少交,但在国家煤炭政策不断收紧、煤矿整合一轮接一轮袭来之时,能获得煤炭资源配置,其意义显然不言而喻。
按照近期煤价,每吨煤至少可获利200元,1亿吨煤可开采资源大概为6000—7000万吨,企业可获利120—140亿元。即使企业20亿元投资打了水漂,在煤矿上也可收获巨利。由此可见鄂尔多斯送出的“红包”有多大。
也因此,在“50号文”出台之后,鄂尔多斯依靠煤炭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方面频有斩获。
鄂尔多斯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市成功引进了包括奇瑞汽车30万台乘用车、精工一万台载重车项目在内的多个汽车制造项目,以及国电3000吨多晶硅项目,无锡尚德5G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内的一系列项目。
不仅仅是鄂尔多斯。陕西、新疆等这种传统资源大省也加入了用煤炭资源吸引外来资金和项目的行列。
而且类似的模式也被引用到了风力发电、矿产开发、甚至是旅游开发等多种领域,各地方政府只要发现自身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一般都是以类似模式推出。据媒体报道,三个月前,另一家彩电面板制造商TCL集团旗下的TCL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运作,TCL集团还在筹备煤业勘探开发公司。
各怀心思:“空手套白狼”之嫌
京东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当地的资源以求带来盈利,鄂尔多斯的“资源换项目”也将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8月30日京东方发布正式公告之前,媒体已有京东方将获得不少于10亿吨煤炭资源的消息。并且,外界也注意到,京东方今年面临继续亏损从而有可能被戴上ST帽子,迫切扭亏成为京东方的一个目标。
因此,有观点认为,如果京东方获得10亿吨煤炭资源,可能采取全部出售获得一次性现金收益或者一次性出让开采权等方式,按照每吨9-12元的市场价格,其获得的收益可能超过80亿元。如此一来,必然能使今年的报表数字扭亏为盈。如果这样推论,京东方到鄂尔多斯去投资等于是完全为了获得当地的资源以求带来盈利,鄂尔多斯的“资源换项目”也将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实际上,“资源换项目”的文件甫一出台,就引发广泛争议——火电、煤化工需要大量煤炭,沿产业链扩张到上游,尚有充分理由;但汽车等产业和煤炭毫不沾边,类似跨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难免引人联想,甚至有人担心这些企业可能会“空手套白狼”。
不过,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长苏建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上述担忧。他认为,鄂尔多斯的资源“不可能被套走”:政府只是给企业一个配置煤炭资源的承诺,等到探矿、采矿的手续办下来,最快也需要3—5年;如果企业的投资额度达不到,政府可因其“违约”随时收回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才是空手套白狼。”苏建荣说。
但在精功、中兴、奇瑞等诸多车企纷纷集中落户鄂尔多斯之后,质疑在2011年年初再次迸发出高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改委官员透露,“发改委联合其他中央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小组,正在调查鄂尔多斯政府涉嫌‘资源换项目’、贱卖国有资产一事”,“如果收集证据的工作进展顺利,且证据充分,将出台相关的惩罚措施,届时奇瑞将难逃巨额罚款”。
虽然这一传闻被鄂尔多斯方面否认,但人们的质疑和担心并未因此而消失,且在更早进入鄂尔多斯的华泰汽车身上多少得到验证。
到目前为止,华泰汽车在鄂尔多斯的汽车项目却远未能达到当初所宣传的“投资200亿元、年产值600亿元”。但早在2008年,华泰汽车就将配置给它的碾盘梁煤矿矿权转卖给“山西普大煤业”,交易价格为10亿元。随后,普大在纽约全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据鄂尔多斯市发改委官员荆慧敏介绍,华泰汽车最初在鄂尔多斯投产的是华泰特拉卡越野车,其后上马的是轿车柴油发动机项目,但“现在效益都不好”。特拉卡车型一直市场表现不佳,而轿车柴油发动机项目同样前景堪忧。“柴油发动机本来市场就不是太大,再加上国内柴油质量不过关,柴油轿车牌照发放受限。”荆慧敏说。
同样以煤炭换项目进入鄂尔多斯的奇瑞、精工汽车,尚在建设阶段,盈利前景尚不清晰。荆慧敏预计,“见效要在5—10年后”。
不过,当记者就“配置煤炭资源后,如果企业把重点放在煤炭而不是所投项目,会否导致资源换项目的目标落空”采访多位鄂尔多斯政学两界人士时,他们均拒绝承认这种后果。倒是远在呼和浩特的内蒙古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明确表示了对鄂尔多斯“资源换项目”战略效果的担忧,尤其是华泰汽车项目的未达预期。
鄂尔多斯通过配置煤炭资源吸引的都是投资巨大的项目,但从内蒙古过去多年发展经验来看,其效果并不尽人意。“因为大企业、大项目、工业园区吸纳就业能力很低,甚至是排斥就业的,无法为人们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鲁介绍,过去十年,内蒙古走的也是发展大项目、大企业的道路,但第一产业就业是增加的,第二产业就业是减少的,虽然“发展很快,但其实掩盖了很多问题”。
在康巴什新区北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基建正如火如荼,一辆辆载重汽车不时呼啸而过;在鄂尔多斯“十二五”规划中,装备制造业也是重中之重。“资源换项目”能否成为鄂尔多斯以及中国为数众多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