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踩雷不可怕 高收益是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01:3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贾华斐

  投资“踩雷”到底可不可怕?

  对基金公司而言,“地雷”炸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负面传闻、媒体质疑、无数惊魂不定的投资者打来的电话,为了应对一时的股价下跌,公司往往需要紧急讨论:“地雷”的估值要下调到多少,才能规避投资者蜂拥赎回的困扰……

  似乎很可怕。

  但今年已经三度“踩雷”的兴业全球基金业绩依旧优异:公司旗下几乎所有股票类基金业绩均排在同类基金的前1/2,最差的兴全社会责任也仅排到了同类327只基金的186位。更不要说早在“地雷”炸开前就大赚离场的其余基金公司了。在双汇发展、紫鑫药业、中恒集团等“地雷股”上,很多基金公司都赚得盆满钵满。

  对基金公司而言,上市公司是否有瑕疵或者有问题不是关键,能否创造收益才是它们唯一的标准。无论上市公司是使用了瘦肉精、财务造假、过度依赖突然生变……只要股价有上涨的机会,基金公司押宝“地雷股”的故事就依旧会上演。

  神话破灭前

  这些上市公司遭遇“黑天鹅”事件之前,很多都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也因此才会吸引诸多基金公司重仓该股票。

  譬如双汇发展,在“瘦肉精”事件爆发之前,曾因重组在2010年底连拉六个涨停板,当时,兴业、嘉实、博时等重仓该股票的基金均因此获利颇丰,之后,嘉实、诺安等基金公司趁势离场,因此躲过了之后的“瘦肉精”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瘦肉精”事件爆发之前,很多券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了解这一猪肉行业的潜规则,但没有基金经理会以此作为规避双汇发展的理由。

  一位基金经理将它与此前的“三聚氰胺”事件相比:“食品行业很多都是这样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规避的话,你会发现行业可投的公司不多了。”

  这种情况在中恒集团上也有所体现。一位投资了中恒集团的基金经理在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交流时曾表示,中恒集团确实存在产品过于单一以及没有独立销售渠道的瑕疵,之前他们对公司和销售渠道的矛盾也知情,但在公司产品带来的业绩面前,瑕疵不影响他们对中恒集团价值的判断。

  事实上,中恒集团确实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神话”,从2009年年中开始,该公司的股价几乎已经上涨了十倍。华夏、华商等在2010年业绩优异的基金很多收益恰恰是来自于该股票。

  高收益驱动

  “如果用没有瑕疵这个标准去检查上市公司,恐怕整个A股市场符合标准的也没有多少家。”一位私募对记者表示,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等一些成长性企业,大都处于起步期,或者是某个细分行业的龙头。这样的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产品集中或者依赖度高这样的瑕疵,但这也无法否认公司自身增长将带来高额回报,对机构还是个人而言,这种吸引力都远大过一点瑕疵可能导致的风险。

  “很多综合性的大公司没有瑕疵,但稳定发展时往往就没有高成长性。”一位基金经理不客气地指出,“整个市场都不认可大公司,你去买入,业绩不好同样没法对投资者交代。”

  因此,尽管“地雷股”大都集中在食品饮料、医药、新兴产业等行业,也依旧不改机构对这些行业和公司的热爱。

  甚至是紫鑫药业财务造假的行为已无法用“瑕疵”来遮掩,该私募依旧认为机构的行为“很正常”。“紫鑫药业的做法就依靠讲故事和做业绩抬高股价,之后再融资,这种做法在资本市场并不稀奇。但如果上市公司自身就是以抬高股价为目的,机构为什么不能分享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呢?”

  风险规避

  在一些基金业内人士看来,“黑天鹅”事件很多时候是概率性事件,可能很多公司都有同样的问题,但是某一家公司被媒体爆出来了,于是就遭遇了“黑天鹅”。

  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还是跟基金公司的投资偏好有关:某些基金公司,“中招”的概率比同行大了不少。

  “有些基金经理偏好高收益的公司,就更有可能会遭遇高风险。有些基金经理关注某些概念类的题材,还有些基金经理就喜欢成长类的个股,这个时候就需要辨别真伪。”一位基金经理指出,一些对基本面关注较低,重视交易机会的基金经理或者私募遭遇“黑天鹅”的概率也会更大。

  上述基金经理介绍,大部分基金公司对于持仓超过一定数量的个股都会实地调研,确保能够掌握公司较为真实的情况,对可能的风险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在事件爆发之前,一些对上市公司监控较为紧密的基金公司往往可以做到提前离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