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热情高涨 幕后导演天价定增发闹剧韩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09:5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韩迅 上海报道
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资热情日益高涨,涉及面不仅仅局限于沪深两市,“新三板”市场也开始成为他们的掘金地带。
本报记者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今年共计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实施完成定向增发,这一数字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桂浩明昨日告诉记者,他非常赞同“新三板”挂牌的这种融资方式,“挂牌公司大多是小规模科技创新型企业,业绩增长较快,应当让更多的投资者来分享企业的成长果实,当然,这对企业来说也是融资渠道的一种开拓。”
增发势头愈演愈烈
2011年以来,中国证监会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拓宽挂牌公司融资渠道,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1月4日,北京时代(430003)发布定向增资结果报告书:成功增资1000万股,募集资金6000万元。本次增资后,公司摊薄的每股收益为0.46元,摊薄的静态市盈率约为13倍。
8月30日,现代农装(430010)发布定向增资结果报告书:成功增资3000万股,募集资金18000万元。本次增资后,公司摊薄的每股收益为0.55元,摊薄的静态市盈率约为11倍。
自此,今年以来共计7家挂牌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合计增发股本7079.2万股,募集资金5.87亿元,这一数据超出去年全年水平。
根据 WIND 的统计数据, 2010年共有9家挂牌公司完成定向增资,共计融资4.38亿元,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至2009年四年间,挂牌公司总共只有7家公司完成8次定向增发,总融资额3.45亿元。
南京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周旭告诉记者,这显示出新三板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投资者对挂牌公司股权的热衷,“尽管增资价格相当程度反映了公司业绩增长成长性,但新三板公司普遍规模小,业绩波动幅度大,较高的PE倍数仍然为股权投资带来一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投资者不乏VC、PE的身影出现,包括上海复星创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浙江天堂硅谷晨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投资企业。
北京时代公告显示,本次新增机构投资者2家。而九恒星的新增机构仅有一家,但是却购买了其增发的所有股票,这家名为“深圳市思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以每股1.7333元价格购买了450万股,每股市盈率达到4.95倍。
“自2006年中科软和北京时代公告定向增资后,新三板每年参与定向增资的企业并不多。直到去年,新三板的定向增资才开始火爆起来。”桂浩明认为,新三板市场的扩容以及转板的语气,必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带来更活跃的交易,“其融资功能也将得到更好发挥,这也是未来券商投行业务争夺的一个战场。”
“天价”市盈率
今年以来,除去上述已经完成定向增发的7家挂牌公司以外,“新三板”还有13家挂牌公司公布了自己今年的定向增发公告。
本报记者统计显示,上述13家公司合计拟发行8703.65万股,募集资金约3.96亿元。其中募资金额最大的是百慕新材,其拟发行1700万股,募资6843万元。按照其每股收益0.284元计算,本次增发市盈率达到14倍。
值得注意的是,14倍市盈率在“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定向增发中属于“小儿科级别”。
在今年已经完成增发的7家企业中,发行市盈率最高的诺思兰德,其增发189.2万股,每股发行价21元,募集资金3973.2万元,但是其每股收益为0.01元,发行市盈率达到2100倍,可谓天价发行。
记者注意到,诺思兰德(430047)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22.22万元,同比下滑290.41%,何况其过去两年属于连续亏损,如此不堪的业绩为何还会吸引投资者参与增发呢?更可怕的是,参与诺思兰德增发的机构达到8家。
一位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机构参与“新三板”增发和主板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用市盈率算,机构是不可能参与的,但是其成长性确实风投喜欢的。只要企业有高成长,再高市盈率的增资也就不成问题,诺思兰德就是这样。”
在13家公布增发方案的公司中,平均发行市盈率为17.85倍,最高的是中讯四方,达到23倍,但是其却是参与机构最多的,达到10家。
或许是基于对“新三板”高市盈率的担忧,中国证券业协会在8月23日的培训会议上着重表示“增资对象应由挂牌公司与潜在投资者一对一协商确定;增资对象限定为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内部人士;新增股东不超过二十人,增资后股东累计不超过二百人。”
“如果‘转板’政策很长时间不能实施,对于这些机构来说就很尴尬。” 令周旭担心的是,相对于成长性,更多的机构参与“新三板”增发还是在赌未来可能实施的“转板”政策,而这种投机行为对“新三板”未来并没有太多有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