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季琦:十年创业路第一程携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6:51 来源: 《中国商人》杂志

  文/季琦 汉庭连锁酒店集团执行董事长

  1999年,大学同学万辉介绍认识梁建章,那时他在Oracle公司做,我们闲来无事经常出去周末旅游。有一次建章从美国看女朋友回来,心情很激动,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如火如荼,我们是不是也一起搞个试试。当时我自己经营一个小公司,挣点小钱,但不管怎么努力也做不大,正在琢磨如何实现存在高远的志向,于是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创业。又拉来了从事金融的沈南鹏(巧得很,南鹏也是万辉介绍认识的)和从事旅游的范敏,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开始了创业——携程旅行网。

  当时创业的主要动机就是想借助互联网的浪潮,挣点钱、发点财。当然,在创业动机里也是有理想的成分,想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们三位当初如何想,我不是很肯定,估计境界相差也不大。要说我们大家当时多崇高、多有远见,倒是不见得,也就是四个不满现状的年轻人,有些莽撞,有些机会主义,还带些理想主义,追逐财富梦想的平常创业故事。

  商业模式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创新,只是仿照美国Expedia的模式,先从内容开始,然后准备靠订房、订票获取利润。

  那个时候是凭着一份能够讲得通的商业计划书,就可以融到钱的年代,我们的商业计划不如门户网站那么激动人心,但是加上我们4个还不错的资历,拿到风险投资还是可以的。第一笔钱是具有远见的IDG投的,而且从此开始,一口气投了三个我参与创办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这不能不说明疯狂年代依然有聪明人和明白人。

  公司从卖景点门票开始,到零售旅行社的团队保价,尝试过几个盈利模式。当时旅行社、机票代理都很牛,不一定看得懂我们,接触了几个订房公司,倒是规模不大,也在盈利和规模化之间挣扎。我们利用互联网这个好概念,吸引了部分行业菁英,又通过互联网的高溢价,购并了最大的订房公司——现代运通,携程从此走向了以订房为主的业务模式。

  我们几个创始人,始终坚信做企业一定要赚钱,光靠点击率和风险投资的钱来维持企业不靠谱。这也是我们从公司一开始就拼命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在碰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误打误撞正好是“鼠标加水泥”(互联网——订房中心)的模式。风险投资的最后一笔钱救了我们的命(包括凯雷和IDG),使我们能够支撑到盈利的那一天,然后再上市,实现辉煌。

  有人说VC和PE这些投资人都是吸血鬼,贪得无厌,包括有些人对投行等中介机构印象也不好。我这里想借机澄清一下我的观点:商业是一条有机的价值链,所有的环节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利润分享和共存共赢也是必须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关键是心态。有些创业者患得患失,总是感觉别人占了便宜。在融资的时候到底如何定价,没有固定的标准,虽然有现金流贴现、PE或EBITDA倍率等技术方法,但许多时候靠双方的感觉。上市定价也是一样,共赢、长期、稳定发展才是根本。

  关于泡沫许多人也是批评、诟病较多,实际上聪明人借助泡沫可以做好多事情,比如融资、网罗人才、免费吸引眼球和关注等等。

  泡沫的时候,融资一定作价不低,再精明的投资人也很难抵御泡沫时的冲动和疯狂,他们离股市更近,更容易受到股市起伏的影响。泡沫中拿到钱,可能决定了企业的生或死;泡沫中拿到钱也必然是高估值,创业者不会吃亏的。

  像互联网泡沫,搅和起多少人投身互联网事业,有些从外企出来(像建章和南鹏),有些从国企高位下海(像范敏),没有泡沫的煽惑能行么?我看比较悬。

  不管是互联网泡沫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重点。借此推广自己,增加知名度和曝光率,何乐而不为呢?携程网在互联网泡沫中虽然不及门户网站出风头,也是风光不小,那个时候的媒体报导恐怕是后来所不及的。

  在携程的创业中,我们始终坚持:任何商业机构都是要挣钱的。因此,我们苦苦寻求盈利点——从卖门票到卖旅游团,再到酒店订房;我们在1999年就有了自己的800预订电话;2000年确立了绕开支付与配送的酒店预订模型;2002年就实现了盈利。

  待到互联网泡沫渐渐散去,资本市场开始回暖的时候,携程第一个冲出去,2003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今天的市值将近60亿美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