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A股量价呈较强正相关性 地量或迎"地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7:30 来源: 中国经济网5日,受上周五欧美股市下跌以及短期资金面趋紧影响,A股延续跌势,上证综指下跌1.96%。与此同时,两市成交量延续低迷,其中沪市仅成交564亿元,略高于上周五。持续萎靡的成交量表明市场人气的涣散,不过一再出现的地量也唤起了部分投资者对地价或将出现的期望。历史经验表明,阶段性的地量往往对应着阶段性的地价,仅从量能的角度来看,A股的确存在短期阶段性见底的可能。
观望气氛浓厚
周一,沪深两市共成交1058.7亿元,其中沪市成交564亿元,已连续三个交易日未能突破600亿元,而市场也连续三日阴跌,并且伴随着市场重心的下移,跌幅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A股地量的频现表明了市场观望情绪的浓厚。毕竟,在当前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偏紧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未来国内经济难免产生悲观预期,特别是银行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扩大的消息,更增加了投资者对政策超调的担忧。即使当前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已与美股不相上下,场外投资者也还是选择观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市成交量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指数的跌幅却有扩大的趋势。在沪市成交低于600亿元的近三个交易日中,上证综指分别下跌了0.44%、1.09%和1.96%。尽管周一A股的大跌主要受内外双重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但不可否认,在成交量维持一定地量的情况下,指数跌幅的扩大很可能表明了接盘力量趋弱。换言之,如果说上周四与周五部分机构还在选择低位吸筹以等待可能出现的反弹,那么周一场外观望的资金或许开始选择等待更低买点的出现。
地量或迎来“地价”
通过观察近六年来沪市成交量与指数的走势对比可以发现,在大部分的交易时段中,量价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也就是所谓的“地量见地价”。特别是2009年之后,成交量与指数的正相关性更为明显。
今年以来的两个阶段低点2661点与2610点附近都伴随着成交金额的持续萎缩,而去年7月初沪综指跌至阶段底部2319点附近时,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金额甚至持续低于900亿元,当时沪市的成交金额甚至一度低于500亿元。因此,仅从量能的角度来看,沪深两市近三个交易日成交量的持续萎缩的确增大了市场接近底部的可能性。但如果借鉴2010年7月2日沪综指创下2319点阶段底部以及今年8月9日沪综指创下2437点阶段底部的经验,沪深两市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地量调整后,往往会出现一根大阴线,并伴随“多杀多”的惨烈局面,进而探明阶段底部,2010年6月29日108点与2011年8月8日99点的暴跌皆是如此。如果后市伴随量能的持续萎缩,再度出现类似的暴跌,那么前期2437点的底部恐怕难以支撑得住。不过,这或许也意味着阶段底部的探明。
另外一种情况则要糟糕得多,套用一句股谚就是“地量之后还有地量”。当前市场的地量仅仅是与前期的成交量相比较得出的结论,但是谁也无法判断未来市场的量能会萎缩到何种程度。2008年的“熊市”就是最好的佐证,伴随着指数的下跌,沪深两市的成交量持续下降,沪市从日成交1500亿元一路萎缩,直至接近200亿元的日成交额,而指数则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最终阴跌至1664点。当然,当前国内的经济基本面比2008年要坚实许多,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也远低于当时。不过,当前的经济环境与2008年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外围经济的不景气。尽管衰退苗头一出现,各国政府便着力制订相关政策以遏制二次探底,但二次衰退的阴影仍笼罩在全球投资者头上。而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不振的经济之时,中国央行却出台了扩大存准金缴款基数的措施,的确加剧了投资者对政策超调的担忧。不过,在经过了2008年的经验教训后,我国经济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并不大。□本报记者 曹阳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