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利好政策尚需“消化” 中小企业转型阵痛不可避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20:29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国家又要着手解决中小企业的危局了。但在诸多问题的羁绊下,这条路注定坎坷。

  近日,201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峰会传出信息,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将在9月召开,届时将进一步研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消息给站在悬崖边上的中小企业一丝“活下去”的希望。据悉,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暴增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60%到70%的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今年以来,人力成本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预示着我国中小企业进入了转型期。转型期必然会遇到阵痛。这段时间政府应该给予企业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尽量缩短阵痛期的时间。”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具体的措施尚未出台,但从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中或可看出一丝端倪。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政府推动企业升级,要采取放、扶、逼的措施。“放”就是要放开,就是打破垄断,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扶”是指把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上,实行少取多予,通过减税、减费,帮助企业轻装上阵;“逼”是靠市场倒逼企业转型。

  国务院参事陈全生则建议,可以建立区域性股份制民营小银行,弥补银行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关键,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粗粗看来,这些措施都属于对症下药,但由于诸多痼疾的存在,这些举措无法短时间内得以贯彻落实。

  无论是打破垄断,还是建立中小银行和减税减费都已经探讨多年,但始终步履缓慢,至今仍没有明显成效。究其原因,是各层面的利益纠葛难以理顺。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出于对超额资本收益的期望,民间资本需要高于正常利率的收益,但国家并不愿意放这个口子。另一方面,民间借贷机构也需要保留其固定的客户资源,其不期望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如果建立中小银行,这些民间资本势必会遭到政府的管制和监控。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还需要一番博弈。

  为中小企业减息减费也不是政府的一句话那么简单。“中国中小企业的税负与所在地区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税负越低,经济越落后地区税负越重。上海、浙江等地的中小企业税负已经很低了。西部地区税负虽高,但让其给中小企业减税很困难。因为,减税减费很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缺乏经费而无法正常运转。”陈乃醒说。

  梁国红同样对减税减费不报期望。“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可见,企业承担的税费还是在增长的。我们只是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持续稳定,不敢期望能出现多大的降幅。”

  在打破垄断方面,“国36条”中早已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经营优势下,民营企业难有作为。制度积习已经被时间固定下来,造成这些产业即使在政策上放开垄断也很难进入。

  综合来看,中小企业还需要继续忍耐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那么,这次生存危机又应该如何渡过呢?“现阶段,国家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几亿元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实在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建立企业转型基金。让升级改造的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贴息甚至无息贷款。此外,一些属于国税性质的税收,国家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陈乃醒建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