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拒绝文过饰非亦不夸大其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1:0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人民日报》就“推进理论大众化”问题撰文。他在谈及科学理论的基本品格时指出,理论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回避矛盾问题只会适得其反。要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有一说一、实话实说,不夸大其词,也不文过饰非,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就讲什么原因。

  刘云山的这段文字,其中至少包含着两个关键词语,一是科学求实,二是直面矛盾。文中所提及的理论,也非泛泛的系统科学知识,而是指在中国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在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有不少前进中的问题。社会热点难点在不断增多,人们思想困惑也在不断增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每个社会都有自己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中国,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方方面面,无不呈现出问题的繁多与复杂。而理论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彻底,关键就看它直面问题的程度、解决问题的深度。只有及时有力地回应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理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的创新也是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之上,唯有求实,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才更有力量。

  也就是说,转型中国必须面对的许多问题与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切地摆在眼前的。没有能力去看见,或故意视而不见,都不是理论研究有力量的体现。理论的力量在于说真话,回避矛盾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即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现实的勇气、唯物辩证的方法,在回应实际问题中展示理论的力量。

  比如说,1978年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就是一例。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成,一大批理论研究者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敢于直面尖锐的矛盾进入理论禁区,表现出了真正的科学求实态度。如果老一辈经济理论工作者一味回避矛盾,不敢正视事实,很难想象,经济发展的实践会有如此巨大的奇迹出现。

  又比如,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承诺按国际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国民待遇、透明度、市场准入等一系列世贸理念深入人心。但回顾当年“入世”的种种争议,历史仍然历历在目。经济理论界对“入世”利弊的深入研究,作用不可忽略。许多意见的发表,坚持了求实的态度,也直面了当时的现实问题,表现出了应有的理论勇气。当然,十年前中国成功“入世”,不光是成熟的理论探讨,更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在推动。

  每一个尊重历史的国人都应该看到,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间,中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这是举世瞩目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亟待解决的诸多棘手问题。如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落实,中国经济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更为健康持续的运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之处:一些利益集团在刻意扭曲着中国改革的步伐,腐败势力还很顽固,社会公正的目标远未实现,一些领域的社会矛盾愈加尖锐……概言之,改革事业尚未完成,攻坚战将继续进行下去,未来的挑战相当艰巨。

  这些棘手的问题,对于当代理论工作者来说,无疑也都是深刻的考验。这其中,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就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从理论层面来思考,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转,又如何去转?不转,依照现有的惯性去走,中国经济还能够往前走多远?一些垄断利益群体的存在,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力量,则是另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理论工作者同样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不夸大其词,也不文过饰非”——通过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以为未来的改革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事实上,历史地看,科学求实与直面矛盾,一直是中共宝贵的思想积蓄。唯有尊重求实的精神,才能避免片面性、简单化,才能引导人们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中国当下的许多问题确实很复杂,答案不是非A即B,这就更提出要求,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把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拒绝文过饰非,直面现实矛盾,理论工作是如此,具体的科学实践同样亦是如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