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市场和监管的平衡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1:0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牛智敬
每个人对历史的解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持续了三年,至今仍在发酵。从2010年开始,我们见到了不同亲历者和观察者所著的回忆书籍,也正是因为这些回忆录,我们才得以更为全面知晓危机发生前后的故事。
最新一本被介绍到中国来的金融危机评论书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自由市场的坠落》(FREEFALL)。该书英文版出版于2010年,于今年年初被翻译引进。
斯蒂格利茨拥有典型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履历:早年成名,曾出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在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最终回到大学教书。也正是因为这种经历,他在政商学三界都有着切身感受。
这并不是一本讲述危机故事的书。和斯蒂格利茨一贯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该书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这场危机是滥用自由市场理念导致的。他主张,要在市场经济和政府监管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市场和监管的平衡点犹如钟摆,似乎永远是动态的平衡。过去几次危机发生后,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出的药方一直是在危机国家放松管制,给市场空间。没想到,这次主导世界主要机构的美国亦反受其害。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对金融机构的放纵、对实体经济的轻视、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推崇,使得美国经济面临更深层的危机。
“现如今,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已经目睹了旧模式的失败。”斯蒂格利茨说。
书中的观点尽管有一边倒的倾向,但对于信奉纯粹市场经济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警醒。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通用的模板。美国发生的一切已经证明,曾被全球推崇的美国模式也未必是十全十美。
斯蒂格利茨说,我们已经在另外一条路上走得太远,在这条路上,我们构建的社会、物质主义战胜了道德承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取得的快速增长并不是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我们并没有实现所有人的共同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顽固的个人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腐化了集体意识,导致了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人大肆剥削,并加剧社会分化。
由此,他的结论是:一旦市场失灵,政府需要收拾残局。不过,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斯蒂格利茨有着自己的看法。
对于市场和监管的边界,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党派之争期间,美国曾左右摇摆。但总的来看,出于对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考虑,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在实际操作中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也是斯蒂格利茨抨击的另外一个方面。
书中的前半部分,斯蒂格利茨对过去几年的危机拯救措施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都轻易饶恕了华尔街的过错,将大量资金用于拯救那些没有道德感的大银行,这种措施是“有缺陷的应对之策”,导致“今天道德风险问题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严重”。
而对于那些关系美国经济长远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并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在斯蒂格利茨看来,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大多数先进的工业国家所遇到的问题十分相似:债务占GDP比重在显著增加,老龄化突出等。
和民主党的基本认知一致的是,斯蒂格利茨认为减税并不能刺激美国经济。美国人在受到这次危机打击后,开始有意识地储蓄,减税只能增加储蓄,而不能增加消费。他认为,美国仍需要政府监管,同时也需要政府在研究、技术、基础设施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中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一背景和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不无关系。在金融危机前几年,美国全国所有公司利润的40%来自金融部门。相比之下,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只有11.5%。
不过,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斯蒂格利茨提醒,政府收拾残局的方法会影响未来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和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需要平衡这两种作用。这对于现在的中国应更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