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信赴港IPO起锚 拟发11.45亿H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3: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咏

   坐拥近400亿元净资本的中信证券(600030.SH),终于走到了H股门口。

   9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审阅该公司的上市申请,并在联交所网站公布了本次H股发行的网上预览资料集。当日,中信证券收报11.72元,涨0.51%。

   早前,中信证券赴港上市计划已经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公告显示,中信证券在香港发行不超过11.45亿H股,而本次发行后,该公司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5日起,中信证券已经在香港启动了招股前的推介活动。

   据在港业内人士介绍,中信证券的正式路演将从9月16日启动,争取在10月6日挂牌上市。不过,目前香港市场走势不佳,新股上市也冷冷清清。在此背景下,中信证券是否能取得高出一般中资券商的发行价呢?

   糟糕市场下的高定价发行?

   中信证券的H股上市,无疑是当地市场的重磅信息。

   在此之前,香港本地已经有包括申银万国(0218.HK)、海通国际(0665.HK)和国泰君安香港(1788.HK)三家上市中资券商。只是,其中申银万国上市较早,海通国际为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更名而来,2010年实现上市的国泰君安国际,也仅仅是国君的香港业务。

   尽管在上市时间上排名第四,但中信证券无论从业务实力,还是融资规模,都远远将上述“前辈”抛在脑后。

   财务数据揭示了这一差距。

   迄今为止,包括申银万国在内的三家H股上市券商全部披露了半年业绩。其中,海通国际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5.06亿港元,国泰君安国际排名次之,为3.60亿港元,而申银万国仅有1.89亿港元。

   净利润方面,国泰君安国际以1.58亿元暂压海通国际,后者同期净利润为1.07亿港元,申银万国继续垫底,仅为0.27亿港元。

   但上述种种,均在中信证券面前黯然失色。

   中信证券最新披露的H股预览资料显示,仅仅在2011年的第一个季度,该公司已经赚得收入38亿元人民币,同期利润为14亿元人民币。

   如此悬殊的差距摆出一道难题:如何为中信证券定价?

   显然,中信证券并未能在已有的上市中资券商中找到类比项;以最新上市的国泰君安国际为例,2010年7月该公司上市之际,确定的发行价为每股4.3港元,对应发行市盈率达到了24倍。

   但另一个不容易忽视的现实却是,当前的香港市场的确算不上上市良机:自7月27日高鑫零售(6808.HK)在港上市后,新股市场一直冷冷清清。

   “目前金融股A-H股溢价率平均为0.7%。我们仍然认为,鉴于经济发展及证券市场成长对国内证券公司的推动、国内证券公司在国际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稀缺性,以及中信证券的资质在国内证券公司中的稀缺性,中信H股的定位应高于港股券商及A股估值。”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认为。

   “综合判断,中信H股的定位应可达到15港元,与A股的定位类似,对应的筹资应在150亿港元以上。”梁静表示。

   尽管正式路演从9月16日开始,预计最终定价会在本月月底;但中信证券“超豪华”的承销团队着实为本次发行增添了不少信心。

   中信证券为自己敲定了全套中资班底。

   该公司旗下的中信证券国际不出

   意外地担当起独家全球协调人的角色;庞大的账簿管理人团队则包括建银国际、工银国际、中银国际、交银国际、农银国际等中资背景投行。

   而一贯被委以重任的外资行此番充当起“国际协调人”,这在H股中为首例。

   知情人透露,在具体过程中里昂证券和汇丰负责亚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推介活动,而美林和摩根士丹利将主导美国地区的推介活动。

   香港本地亦有消息指出,中信证券有意将高达40%的香港公开发售股份分派给部分基础投资者,以确保招股的顺利进行。

   根据中信证券此前公告,本次H股募集所得资金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将全部通过补充资本金,用于海外业务平台的构建。

   其中,包括建立或择机收购海外研究、销售及交易网络;组建国际研究团队,建设国际销售网络,发展证券保证金融资等其他海外及跨境业务,发展资本性中介业务;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出海之惑

   作为最早国际化的券商,中信证券早在2007年就计划赴港上市,当时爆出的筹资规模在30亿美元左右,但最终未能成行。

   同年,中信证券也曾与贝尔斯登达成战略合作,后因后者破产而宣告终止;中信证券还在2010年与东方汇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计划组建合资公司,实现客户资源共享等。

   时至今日,中信证券的出海战略终于将走出实质性一步。但此时的香港,是否依然甜美?

   2007年间,香港市场最主要的中资券商还是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但同样是“走出去”,短短四年间,已经有包括海通、国元在内的十余家中期券商在香港开设子公司,或是进行并购活动。

   “中资券商的主要业务依然是经纪业务,但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同业的增加势必会导致竞争加剧。”一在港上市中资券商负责人对记者感慨。

   这已经成为事实。

   招商证券(香港)研究所统计显示,在2011年上半年,上市中资券商经济业务发展已经遇到瓶颈。

   “2011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日均成交额736 亿元,同比增长15%,但是成交量的增长并没有为中资券商带来实惠,从2010 年开始,上市中资券商经纪业务收入的增长均没有‘跑赢大市’。”招商证券(香港)研究员于大林表示。

   和去年同期相比,国泰君安国际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海通国际增长2.1%,申银万国增长7%,无一例外地低于去年表现。

   更有甚者,来自国泰君安国际的半年报还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平均交易佣金率为0.12%,较2010年0.14%下降2个百分点;但市场占有率却也从去年的0.49%下降到今年的0.46%。

   “近几年来香港市场中国内地投资者的成交额占比始终保持12%的水平,因此中资券商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将国内盛行的‘佣金战’带入了香港市场,也是目前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生存的无奈之举。”于大林认为。

   也许对中信证券而言,如何解决上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将是其赴港上市后的真正挑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