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变更货币政策基调 房产调控将会付之东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10:35 来源: 中国经济网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陈及: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荣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黄正新: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
日前,央行副行长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透露,由于物价回落需要一定的时间,央行将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进一步落实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措施,努力完成全年的物价调控目标。一时间,下半年货币政策加大从紧力度的声音甚嚣尘上。
然而,今年8月召开的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则表明,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综合各方面情况看,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文章强调,要“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央在本轮调控中首次强调“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意味着货币政策已进入观望期,短期内紧缩加码的可能性降低。
一方面是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一方面是珠三角、长三角实体经济面临困境;一方面是以欧美为首的世界经济衰退趋势明显,另一方面是中国国内楼市热度仍未退烧,货币政策到底该走向何处,专家学者也因此各执一词。
激进的称需及时扭转从紧货币政策,以免伤及实体经济;保守的称不能立马改观,否则通胀将成为洪水猛兽。为此,本期南方经济圆桌特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蔡荣鑫、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黄正新逐一为读者做深入盘点和解析。
1
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难估,观望或成主流
南方日报:从8月召开的金融监管部门年中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随着通胀可能见顶,下半年货币政策或适当微调,将采取“定向宽松”方式。然而日前,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又表示,从目前看来物价回落需要一定的时间,央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人称,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如何看待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趋势?
涂永红:面向中小企业、农业的“定向宽松”非常必要
整体上我国流动性宽松的局面不会改变,一是,前几年的信贷投放规模太大,一些投资尚未完成,导致流通中货币供给大于商品供给;二是,我国贸易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今年7月创出危机以来的新高,贸易顺差、热钱流入带来大量的国际流动性。
我国通胀虽然见顶,但还在高位,需要继续控制,不能马上放开货币供给;此外,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接近10%,大大超过原来7%的预期,表明某些行业或地区出现过热现象。资金短缺现象具有结构性。因此面向中小企业、农业的“定向宽松”非常必要。
陈及:轻言改变货币政策走向是充满悬疑的说法
首先,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可能见顶,根据国际经验以及近几个月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很可能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处于一个加速上升或高位徘徊的阶段。因此,轻言改变货币政策走向是充满悬疑的说法。其次,在一个开放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面临二次衰退经济刺激政策箭在弦上的条件下,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抉择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黄正新:银根再紧经济将难以持续,逐步放松是未来趋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银根越来越紧,企业资金市场紧张,融资、投资难;民间借贷成本高;企业成本上升,面临亏损的局面,甚至有可能破产。而由于国家通胀预期上升,导致股市低迷,房地产市场紧绷,地方财政困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今后经济的发展。如果银根再紧,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所以现在货币政策“松绑”是有必要的,逐渐放松是未来的趋势。完全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无法使经济达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状态。
(责任编辑:孙丹)
2
受国内外经济不稳“钳制”,货币政策灵活有限
南方日报:目前世界经济不平衡,尤其是欧美经济可能二次衰退,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取舍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和影响。而货币决策过程往往滞后于经济波动的被动干预。因此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必要等到物价明显回落的时候才收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不稳定因素,应如何对货币政策做灵活处理?
涂永红:我国在应用货币政策方面是审慎的、灵活的
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时滞。不同的国家这一时滞的长短不一样,有的1个月、3个月,有的甚至半年。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通常已经把这一因素考虑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价稳定目标外,还要兼顾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因此,央行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流动性,紧缩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而没有采取直接影响企业营运的加息手段,并辅之以控制投资性房地产贷款、保障中小企业贷款等调整资金结构的政策,应该说,我国在应用货币政策方面是审慎的、灵活的,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政策手段的作用效果。
蔡荣鑫:货币政策不应被动地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盲动
从理论上讲,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需要一定的预见性无疑是正确的。有预见性的政策需要决策者对理论和现实有深刻理解,对政策出台和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能迅速妥当地协调好。因此,宏观调控与其说是科学,还不如说是艺术。
具体到货币政策而言,过分自信的灵活处理,不但有可能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市场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解决的问题比带来的问题还要多。因此,我们也许需要一种立足长远,对外能体现本国核心经济利益、对内能保障长远经济增长和维护居民货币购买力的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而不是被动地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盲动。
黄正新:货币政策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来不及的
这涉及到“相机抉择”的政策理论(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同时还要遵循逆向操作理论。你知道经济发展是周期性波动的,有波峰也有谷底。现在国内的经济发展处于波峰,过热、物价高涨,必须采取调控措施。如果货币政策没有预见性,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来不及的。
现在学界关于通胀情况是否见顶还很难说,但一旦到顶才出台措施调整,肯定来不及。这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就是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曾经出现了热性通胀,通胀率高达20%。国家在1994年实施“软着陆”的政策,我认为这一政策的出手时间太晚。由此也带来了较长期的经济疲软。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期。再者,货币政策从出台到产生效果是有时滞的,这个时间差快则3个月,慢则9个月到一年,通常是半年。
(责任编辑:孙丹)
3
变更目前货币政策基调,
房产调控或会付之东流
南方日报:如果下半年的货币定调转为宽松,将给我国经济体内哪些领域带来压力和冲击?
蔡荣鑫:虚拟经济会成为资金泛滥的领域
货币政策如果转为宽松,即使是冠以“定向宽松”,事实都将有可能使前期偏紧货币政策对通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压制前功尽弃。决策者也许是希望货币能定向投放到想扶持的行业和领域,但货币是流动的,一旦释放出来,根本无法控制其流向。只要经济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预期悲观,实体经济就依然无法获得资金,虚拟经济就仍然会成为资金泛滥的领域。
陈及:房地产调控将会付之东流 泡沫将会明显膨胀
房地产调控将会付之东流,房地产泡沫将会明显膨胀,房价不断走高;投机性游资会更加猖獗,疯狂炒作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实体经济环境显著恶化,很大程度上会削弱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市场抢购成风;银行存款分流加剧股市动荡。
黄正新:稳住通胀,增加货币才能“一箭双雕”
不能简单地认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一定会转为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有两点: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币值也就是稳定物价,是首要目标。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整关键取决于CPI和通货膨胀的走势。通胀居高不下,松动力度就有限,如果一旦见底,从宽力度会加大,有可能转入适度从宽。资金是整个经济的血液,现在对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钱荒,供血不足。当然,它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一旦输血过多,对通胀无疑火上浇油。这就与货币政策目标相悖。就我看来,稳住通胀条件下增加货币,才能一箭双雕。
(责任编辑:孙丹)
4
维持货币紧缩格局,
或加大地方财政负债压力
南方日报:货币政策维持现状或紧缩力度过大,对于我国地方财政负债和通货膨胀压力有何影响?
涂永红:紧缩将抑制地方债规模降温投资
地方债主要投向了地方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的特征。货币政策维持现状或加大紧缩力度,将抑制地方债发行规模,给过度投资降降温。当然,各地的发展水平、偿债能力有差异,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仍然会得到资金支持的。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遏制通胀的良药,通过紧缩来减少投资和消费冲动,有利于实现供求平衡,促使物价回落。
陈及:地方政府发行债务有恃无恐推高通胀
在目前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完全失衡,迫使地方政府发债以解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而现行的财政体制又使得地方政府对发行债务有恃无恐,往往超过偿债能力发行地方债。这一方面助推GDP增长,另一方面助推CPI走高加剧通胀。此次欧债危机、美国债务危机表明即便是一国政府也存在着破产的可能性。这折射出政府的债务规模必须受到限制,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规模内,地方政府也概莫能外。
蔡荣鑫:地方负债的解决首先要控制增量,其次要逐步消化存量
地方财政负债的具体规模虽然存在争议,但其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则已成为共识。要解决地方债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合理调整中央、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的比例和结构,另一方面要形成对地方政府收支的行政和市场的约束。其次是要逐步消化存量。地方财政负债的还款来源首先是融资项目的收入,其次是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或预算外收入。因此,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于解决融资平台负债问题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孙丹)
5
企业和投资者
如何防范政策转向
南方日报:企业和投资者将如何应对货币政策的转向?您的建议是什么?
陈及:企业可考虑在通胀前把货币资金变为实物资产
企业可以考虑尽可能增加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在可能出现的高通胀面前尽可能把货币资金变为实物资产,才能保值增值减少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损失;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多元化,在短期炒作市场上快进快出,尽可能减少持有货币资金的数量。
蔡荣鑫:企业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下苦功,困境下维持生存
货币政策如果转向宽松,有实力的企业也许更容易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而可以利用当前的经济困境,通过扩大生产和并购发展壮大。但宽松货币政策必将带来生产资料、人工等成本的上升,企业将继续在市场需求萎缩但经营成本上升的困境中艰难求存。困境也是实行重大变迁的机遇,推进机构调整减员增效等重大改革的阻力也会明显下降,企业应该争取把握时机苦练内功,在下一轮发展机遇到来前强身健体。
黄正新:货币政策有从宽趋势,投资者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观察和等待时机。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选择余地小,很多要靠借贷来维生。货币政策初转向时,企业应以静制动,维持基本运转就好,不要盲目扩大投资。如果说货币政策的实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资金开始松动,企业就可以加大投资了。对于投资者而言,我认为当前的形势是有机会的。因为现在市场游资比较多,投资者可能大部分未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如果说通胀稳定下来,货币政策有从宽趋势,投资者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现在国内股市受政策的影响比较低迷,合适时抄底也未尝不可。但目前的形势从中长线上看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