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世贸重建中的中国公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盛媛

  2006年5月,世贸中心7号楼正式向外开放,中国万通集团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大一笔进驻的外资;本月7日,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全新的世界贸易中心1号楼和4号楼将于2013年竣工,万通又是首个也是唯一签上世贸中心1号楼租约的商业机构。世贸中心办公大厦开发商道格拉斯·邓斯特更是在今年2月就来到中国,希望招揽更多的中国公司进驻世贸中心。

  “9·11”十年祭,10年前的世贸中心里有几十家中国公司,而全新的世贸中心则会留下更深的中国印记。

  万通董事长冯仑曾在2009年8月撰文记录投标世贸重建的7年历程。在这篇题为《冯仑:投标世贸重建七年记》的文章中,冯仑根据从2003年开始谈判、中途夭折、重新谈判、2009年中国中心进驻“自由塔”签约的时间轴记录了7年曲折。

  “我第一次去谈的时候,他们所有人都很吃惊,说‘你是第一个美国以外的企业来谈,而且居然是中国人’。”冯仑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称。

  据冯仑介绍,万通地产推出“美国模式”的新战略后,便有了要在海外建设“中国中心”这样的商用物业项目的想法,而世贸重建给冯仑的计划带来了机会。

  于是,他决定参与新世贸中心的一期7号楼从48层到52层近2万平方米的投入,以及二期工程中最高建筑楼宇“自由塔”近8万平方米的投资建设。

  然而,在经过2年多的谈判后,2006年7月11日,当时拥有世贸中心经营权的西弗斯泰恩公司单方面向媒体宣布中止合同。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对此的解释是万通“错报财务资源”,在7号楼中准备设置餐饮、住宿等设施,美方不能答应。

  但冯仑认为,美方说的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世贸中心市场价值不断提升,西弗斯泰恩公司希望获得更好的利益。

  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临给万通的世贸中心计划带来了新机会,万通重新和港务局开始谈判,并获得成功。

  冯仑认为,美方那五年中态度的变化和热情程度都和中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万通并不是唯一参与世贸中心重建项目的中国公司,也并不是在参与重建过程中唯一惹上麻烦的中国公司。

  2009年,新的世贸中心正大兴土木,按计划,世贸中心1号楼1~20层采用防爆强化玻璃,这是整个项目中最敏感的部分之一。

  据美国媒体报道,负责督建大楼的纽约及新泽西港务局,把总价值8200万美元的合约交给了纽约的一家建筑公司,而该建筑公司又把玻璃组件部分外包给了北京玻璃集团生产。这引起了参与竞标的其他美国公司的强烈不满。

  当时参与竞标的美国PPG公司发言人质问,“我们拥有技术和专利,凭什么把赚钱机会给中国人?” 纽约及新泽西港务局无奈发表声明称,要对纳税人的钱负责,经过考察,北京玻璃集团是出价最合理、质量又有保证的承包商。

  今年2月,世贸中心办公大厦开发商道格拉斯·邓斯特亲自来到中国发布招租广告。邓斯特在一份声明中称,世贸中心是全球商务的理想地点,作为全球最令人期待的建筑物之一,世贸中心对考虑国际扩张的海外决策来说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我非常有信心,这无与伦比的特质能吸引到中国企业的精英。”他说。

  但《纽约观察者》评论称,有人可能会将万通进驻世贸中心和邓斯特的中国之行视为中国人进军纽约商业地产的信号,但在我们为自己的国旗哭泣前,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美国公司应该赶紧抓紧时间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