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英国军情六处前副处长殷世德 人们无需过分担心恐怖袭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王蕾

  英国最近一次遭受恐怖袭击,发生在8月19日阿富汗独立日。在喀布尔的英国文化教育处遭到5个自杀式炸弹攻击,死亡12人。而美国“9·11”之后,西方社会遭受恐怖袭击最为严重的,就是2005年7月7日的伦敦连环爆炸,死亡52人。

  英国作为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亲密盟友,成为恐怖主义攻击主要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因此10年来,英国的恐怖威胁“橙色警报”时常高悬。

  安全警戒成为生活一部分

  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的研究员马格丽特·基莫尔(Margaret Gilmor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基地组织多次以不同形式威胁攻击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心理上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绪,“我们可以看到自从‘9·11’事件之后,在安全警戒方面,英国有了巨大的变化,政府部门、重要的商业公司、媒体机构、机场等的安全措施大大加强。而且,在一些主要城市街头以及机场出现了荷枪实弹巡逻的警察。很显然,安全警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切在‘9·11’发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虽然不能否认跨国恐怖袭击对英国构成威胁,但对于这10年来,恐怖主义对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也有专家持比较不以为然的态度。

  “英国这种国家是面临很多不同风险和威胁的,有自然灾害、传染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只是其中的一项风险,不能算是最严重的。”军情六处前副处长(Former Deputy Director of MI6)、现任英国国际策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跨国威胁和政治风险部主任殷世德(Nigel Inkster)近乎轻描淡写地对本报记者说。

  殷世德还认为,西方国家的情报和安全部门较之以前,对恐怖主义现象和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有什么人参与,在哪里进行活动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行动等,都比以前更容易和更多地掌握相关的信息和情报,这也使得恐怖主义的袭击越来越困难。因此,人们更无须过分担忧恐怖袭击。

  而东伦敦大学恐怖主义研究室(The director of terrorism studies,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主任安德鲁·休柯(Andrew Silke)也认为:“恐怖袭击对英国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在五六年前还是比较大的。但因为这些年在英国国内并无恐怖袭击得逞,人们对其注意力正在减弱。”

  安保支出10年增长2.5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专家们都对恐怖活动猖獗已经或可能对英国政治和经济造成整体影响持否定意见。他们纷纷认为,英国各政党的反恐立场是一致的,而就目前来看,恐怖主义对英国经济几乎没有造成什么太大影响。

  殷世德说:“我认为在投资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影响。可能大家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伦敦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多次恐怖袭击,那时候对投资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有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怀疑是否能继续在伦敦开展业务,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安德鲁·休柯表示,10年反恐,对英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很小,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主要还是来自于反恐支出的增长,“10年来,反恐方面的开支有了巨额增长,特别是在安全情报部门的人员和设备投资。当然对于英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大,但增长是巨大的。”根据英国财政部的数据,2001年安保预算为10亿英镑;而到了2009年,上升至25亿英镑,2011年则继续上升到35亿英镑。这些增长集中在反恐相关的情报人员、安全设施等方面。

  “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恐怖主义可能对金融行业、旅游业的攻击。如果极端分子效仿当年爱尔兰共和军选择金融机构所在地,如金丝雀码头等为目标进行袭击的话,虽可能没有伤亡,但对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上世纪8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炸弹袭击了伦敦证交所。上世纪90年代政府花费在应对爱尔兰共和军的袭击上达到10亿英镑。”休柯进一步说明。

  而在殷世德看来,“这部分支出只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03%,即使是整个国防预算目前也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个数目并不算大。”

  英国已成极端分子训练营?

  根据维基解密2011年5月透露的有关信息,英国已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特别是给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7·7”伦敦连环爆炸案的实施者均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英国本土伊斯兰教徒的事实,也似乎证实了极端主义思想在英国有着一定的基础。

  英国顶级间谍出身、曾经从事情报工作几十年的殷世德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他认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他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要考虑到英国的特殊情况。几百年来,英国有着给来自极权国家人士提供政治庇护的传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黎巴嫩内战爆发,有许多阿拉伯国家的知识分子和记者移居伦敦,当时伦敦变成了阿拉伯世界精英们主要的信息交流中心。”

  而这也可以说,伦敦有着一定的伊斯兰思想和文化的根基,“另外一个事实是,上世纪60年代英国有很多来自巴基斯坦的移民在北部从事纺织业。这些人比较贫穷,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到英国后,还是过着很传统的生活。这些人的子女在英国长大,有一种身份危机,他们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英国人,也不完全是巴基斯坦人,所以他们决定认定自己是伊斯兰教徒,有一种跨国身份。基地组织刚建立的时候,他们所宣称的意识形态对这些年轻人很有诱惑力。”

  而英国紧随美国卷入阿富汗战争,特别是2003年又并肩攻打伊拉克,在英国国内的穆斯林民众中引起强烈抗议,反战情绪激昂,被认定为西方攻击伊斯兰世界的这两场战争,给基地组织招募成员以口实,给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恐怖袭击目标东移

  拉丹之死,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欢欣鼓舞,普遍认为这是有着反恐战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但是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并不是反恐的终点,而更可能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安德鲁·休柯认为:“反恐方面的研究显示,恐怖组织头目被杀,对该组织是否造成大的冲击,一般要看不同组织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成员数量有限、设备资源等有限的小团体,其头目的死亡很可能导致该组织在短时间内分崩离析。但基地组织并非此类小团体。因此,拉丹之死,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在谈到目前以及今后全球的反恐趋势和挑战时,殷世德说:“基地组织最近几年受到美国情报组织的不断打击,损失惨重。现在他们大概没有能力在国外展开攻击了。但与基地组织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极端组织会继续其恐怖行动。估计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南亚地区以及也门、沙特阿拉伯、索马里等国家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很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