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官员的“玻璃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03:1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谢璞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为他论述现代化体验一书起名叫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书名引自卡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写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用马克思的这段话来形容当下,倒也再恰当不过了——社交媒体的发展,来自底层草根与民众的声音与意志与至上而下的企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模式发生碰撞。公司管理层乃至各国政府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与适应这种“倒逼机制”,进行着管理的适应与创新。譬如,今年1月,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彭博(Michael Bloomberg)任命了年仅27岁的女孩Rachel Sterne为全市的“首席数字官”(CDO,chief digital officer)。她的目标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把纽约建设成一座“数码之城”——让楼宇更智能,让政府更有效,让市民更有活力。

   作为新生一代的首席数字官,Sterne似乎十分偏爱社交媒体。她希望尽量用市民觉得舒服的方式将信息集中起来,她会推荐官员和市民把视频上传到YouTube,也会使用雅虎的Flicker。纽约各个政府部门都曾建立过自己的独立主页,若有市民要查找信息必须辗转于不同的页面,Sterne希望把这些信息集中在一个平台之上。

   理想总是看上去很美,而现实却是很骨感。Sterne必须面对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是否每个部门都必须建设自己的Facebook页面,入驻Twitter”,又如“每一个部门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等等。

   困扰Sterne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各级政府和官员们。今年8月25日,在“政务微博(http://weibo.com)与社会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成了“吐槽帝”,分享管理政务微博经验的同时,他们谈论更多的是面对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困惑。

   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蔡奇在腾讯微博拥有532万的听众粉丝,被网民称之为“蔡叔”,是个微博控,在他看来,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不只是虚拟的社会,而且越来越向现实社会转型。他还以“玻璃房”比喻当今官员所处的环境,号召官员学会在“玻璃房”中工作,公开透明,接受民众监督。

   与蔡奇的观点颇为相似,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颇为认同。作为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汪玉凯教授认为,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已经逐步形成倒逼机制,来自底层的意志与声音,正促使我们的社会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转变。

   在汪教授看来,微博的倒逼机制之下,首先促使政府施政理念与方式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其次,微博也有效地促进了政务公开,保障了百姓的知情权。再次,社交媒体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可以防微杜渐地减少决策失误。最后,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信息的透明度增加,微博也能遏制腐败。

   从微博打拐,到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微博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据腾讯网统计,截止到2011年8月1日,腾讯微博有万余个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账号,其中副厅及以上级别的官员有266人。

   “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蔡奇曾引用了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的这段话发表在腾讯微博里,他说:“这告诫我们作为政府公信力之重要。”无论管理还是服务,微博形成的倒逼机制正裹挟并推动着创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