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荆州创新人才引进新路径:"柔性引才"为发展聚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10: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得”、“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政策,不断打破人才引进难和留住难的“瓶颈”,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来荆州创业,使荆州成为众多高层次人才创业和施展才华的沃土

  湖北荆州市人才队伍数量、质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环境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目前,荆州人才总量达到67.16万人,占总人口的10.23%。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1万多人,全市在职省级以上各类专家128人,引进博士171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入全省前列。

  筑巢“引凤”抢先机

  湖北恒隆企业集团总裁吴其洲每天一早都要到荆州生产基地总装车间,查看公司专门为克莱斯勒集团量身定做的第二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为其牧马人车型独家供应动力转向器。

  “重视人才的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才更大。”曾任宁波汽车研究所副所长的吴其洲有感于政府部门对人才的重视,最终把荆州作为他创业目的地。“我们要在企业营造出‘人人都是人才’的氛围,激发大家的干劲和创造力。”吴其洲说。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恒隆公司把人才的上升通道完全打开,让每位恒隆人都有职位上升空间。公司从普通工人基层岗位上,提拔多名具有管理水平的员工成长为总经理、部门经理等高管和中层管理干部。只要员工有意愿继续学习深造,公司都予以支持。

  荆州的科教资源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来。”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介绍说,荆州市近年来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的意见》、《荆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开展了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了“123”金凤人才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双百”企业家培育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工程,为助推荆州跨越发展搭建了平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更多的人才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李新华告诉记者,到2020年,全市力争人才总量达到120万人(含技能人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21%,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要达到9.3%,人才贡献率要达到36%左右,并在全市建成50个“人才特区”。

  “柔性”引才促发展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通过了半导体用石英玻璃认证的企业,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可谓是喜事连连。不久前,具有行业国际标准制定权的日本东京电子,又认可了该公司的供应商资格,这标志着菲利华公司成为继美国GE、德国贺利氏、硅西、日本东曹之后,全世界第五个半导体用石英材料的供应商。

  菲利华公司总经理商春利告诉记者:“从一个年产值几百万的小厂到行业龙头,得益于我们始终抱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开展智力与技术合作,使外国专家、海外学子、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成为公司的‘智囊’。”

  “我们的‘智囊团’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组成的,这些专家跟我们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他们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来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商春利介绍说。

  业内顶级技术专家被菲利华公司“柔性”引进,组成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为企业带来了累累硕果,在这些顶级人才的指导帮助下,该公司已取得国家专利17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并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公司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纯石英玻璃材料和石英玻璃纤维制造商。

  菲利华公司只是荆州“柔性”引才建功立业的一个缩影。荆州市委组织部部长施政介绍说,荆州的“柔性”人才引进,主要通过兼职聘用、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进行。人才不受地域、户籍、档案等制约,在不改变他们与原单位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合同方式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促进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及其他领域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施政说。

  强强联合添活力

  从湖北能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蔡东伟博士的办公室往外看去,公司新建的厂房已接近封顶。而在一年前,这家高科技企业正濒临破产,当时蔡东伟是公司的总经理。

  “当时我们几个合伙人只懂得搞技术,对管理一窍不通,科研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企业一时面临生存困境。”蔡东伟说,“多亏有荆州市领导的重视,通过牵线搭桥,将企业重组,实现高位‘嫁接’,企业才得以起死回生。”

  为了搭建强强联合、高位嫁接的平台,荆州市在开发区建立了荆州市博士创业园,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为来开发区创业的博士免费提供住宿和办公场所,探索形成了以企业和学科、项目为载体的博士引进模式。同时,该市还在软环境上强化服务理念,开辟高层次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实行代办手续和跟踪服务制度。出台《关于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支持人才创业的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了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

  如今,荆州市引进的人才,不仅创办、领办了湖北能特、天翼化工、江汉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企业,同时带动全市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下一步,我们还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找准切入点,提高人才政策的落地率,瞄准国家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质量、发挥人才效益。”施政说。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