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活力宜居新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9 13: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9日讯 (记者党涤寰 汪俊杰) 8月25日,江苏中瓯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细勇作为“百名浙商看许昌”中的一员,正式签约在许昌东城区投资40多亿元建设家居建材食品博览城。
当天,21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总额达到115亿元。前来考察签约的浙商纷纷表示,许昌不仅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也很好,特色产业十分突出,是一个宜业宜居的好地方。
“城市建设就是要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正如市委书记李亚所言,从在河南率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到突出以人为本,建设宜业宜居活力新城,许昌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通过推进产城融合,努力实现“产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让城市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逐渐回归其安居乐业的本质,承载起百姓归属、社会和谐的强大功能。
李亚认为,“城”拉不开框架,就容不下更多居民;“市”没有产业支撑,就难以繁荣。城市发展不能和工业园区建设割裂开来。从2006年开始,许昌市就开始围绕产城融合规划建设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基础支撑。
城乡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记者在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河南阳光实业集团让“躺下的车间立了起来”,高达200多米的车间,亩均投资强度达到了400万元;许昌稳润光电LED生产线项目厂房设计10层,容积率达到3.1;西继电梯节能扶梯项目的两层标准化厂房第一层用于载重量大的装备制造车间,第二层用于电子电器车间,实现了科学利用,极大的节约了土地资源。
在襄城县城南,首山焦化有限公司的煤焦化工循环产业园,从原料煤入洗、矸石制砖、精煤炼焦、化产回收到煤气发电、制氢等过程,将原煤“吃干榨净”,不留一点废物,园区内环境整洁优美,如同花园。在城北,投资7亿多元完善了水、电、通信、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两区四园”,即居住区、标准化厂房区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园、光伏产业园、服装鞋业及卫生用品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与此同时,中小学便陆续落户,宾馆餐饮医院等服务业相继进驻,产业园提供的1万多个工作岗位又为当地农民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产城一体化”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正在成为现实。
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中原电气谷,是许昌市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产城融合”的新载体和城市高端综合体。在这里打工的郭俊涛高兴地说:“电气谷就建在我们村附近,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我父母在家种点儿地,我就近在企业工作,哥哥和嫂子在电气谷生活区开了个服装专卖店,收入高了,生活品质越来越好。”
目前,许昌市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全市十大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一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各产业集聚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周边区域的医院、学校、道路、供排水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无缝对接,不断提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10个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431家,安置就业人口达19万。
漫步许昌街头,整洁宽阔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浓墨重彩的绿化,优雅宁静的气息,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气质清晰而鲜明。气势恢宏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海纳百川,让普通百姓成为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精巧雅致的道路指示牌,以不同色彩表示着不同方向,细微处的贴心传递出温暖关怀。和谐之美,渗透在古都的大街小巷,优雅之风,令新城韵味悠长。
“每次回许昌都有新感受,感觉到城市一直在变,变得更大、更美、更绿、更有品位和韵味。”说起家乡新变化,在外地工作的郭毅兰十分感慨。
几年来,许昌城市建设按照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合理布局、城乡协调、互促共进。按照“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没想到,我就打了个电话,五分钟后就换上了一个新的窨井盖。”市民李登峰在自己饭店门口发现窨井盖被压坏,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拨打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五分钟后问题果然得到了解决。
建管并重。许昌市运用现代科技建成了数字城管应用系统,实现了全覆盖、全时段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让普通市民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城市管理,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李亚告诉记者,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就是既要把许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优质花木生产交易基地,又要把许昌打造成为宜业、宜商、宜居、宜游之城。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