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资本流入美国实体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1:21 来源: 中国经营报屈丽丽 李蕾 林立丰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谈美债危机
访谈
编者按/
北京时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美国丧失3A评级的时间点正值市场信心脆弱之际,如今这场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深化,世界对美债危机的担忧仍远未结束。美债评级下调后,股市大幅震荡,国际上各方面都非常关注下一步的走势,即将召开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自然无法避开这一影响深远的国际经济大事。
美债危机之后,美国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美债危机是否会成为美国衰退的拐点,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损失,最关键的损失到底是什么,在这场危机中,中美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共赢的路径,或者至少是互利的未来格局设计等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成为中美之间乃至全球经济体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详解以上问题,本报特约请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进行深入访谈。
2008年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运用了非常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解决全球危机。但美国国债被首次降级,说明3年来美国的政策是失败的。而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救市措施,尽管挽救了中国经济,但也由此带来了高通胀、房产泡沫、债务上升等系列问题。
我们将从美债危机中吸取哪些教训,中美两国将如何实现共赢?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美债危机的核心问题是美国过度借债违反了财政透支需要良性的经济循环这样一个非常基本的原则。
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则认为,美债危机让中国面临着一大战略性机遇。中国应构筑生产力、资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4个“池子”来消纳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
教训 财政透支要良性经济循环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提醒了大家回归对基本规律的思考,即经济行为不能违反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财政透支需要良性的经济循环作为支撑。
《中国经营报》:美债危机发展到现在,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这场危机,它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左小蕾:美债危机,说白了,是美国过度借债违反了财政透支需要良性的经济循环这样一个非常基本的原则。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在经济正常运行的周期内,适当的透支,能推动经济更好增长。而经济更好增长,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就能覆盖赤字,同时带来经济更大增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是,支撑当前财政赤字透支的未来经济,却并不是这样循环的。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78次“提限”,奥巴马3年增加了4万亿美元国债。人们发现它不是靠未来的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收入还债,而是靠发新债还旧债。而且不断提高上限,新债发的更多,否则就没法支持,还了债还要支持政府的运行,所以,新债越发越多。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状况,还用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或者向全世界过度借钱的方式,美国政府总有一天要穿帮的。
在我看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提醒了大家回归对基本规律的思考,即经济行为不能违反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财政透支需要良性的经济循环作为支撑。
邹平座:我认为,标普对美国主权信用降级是对的,因为当国家的货币贬值时,手持债券的百姓就会面临损失,美国现在大量的外债和不断赤字的财政,已经影响了其还款付息的能力,存在支付风险。这个降级实际上对美国经济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会促使美国反思经济增长的模式,因为通过8年的货币财政赤字,美元的红利快要走到尽头了。另外,这也会影响美国的融资成本。主权评级下调,那么美国发债的利率就要升高,因为要保持零利率,所以就要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会刺激美国政府在宏观上走向更加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际上,美国的这轮危机是一种紧缩性陷阱造成的。为什么说是紧缩性陷阱呢?因为紧缩以后,生产者的收益减少了,利率提高的结果就是大量的资金离开实体经济不再追求长远回报,而是参与赌博,到2007年年初美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各行业价格全面上涨,房价下跌,老百姓付不起房贷,导致房地产出现大量的违约坏账,以此为始,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就告一段落了。
策略 “筑池”四大蓝海转移外汇储备
对于美债安全,一个实质问题就是要让那些多出来的钱不要进入实体经济,以此来避免通胀的发生,在这方面需要非常小心。
《中国经营报》:作为国际上美债最大的单一持有国,美债评级下调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损失?从中长期看,此事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邹平座:要说中国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有没有风险,从技术上来讲是有的。货币制度是纸币本位制的,货币贬值是一种内在的规律,所以持有货币始终是要贬值的,另外也存在道德风险。但这实际上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需要。
左小蕾:我们看美债危机,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美债安不安全?即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否安全?第二,能否与美债脱钩?很多人说把美债抛出去,能不能做得到,有没有可能?第三,如何走出美债危机?这既是中国人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美国人自己的问题。所以双方要合作。
美国债券的上限提升后,到期以后的账面是不会违约的,它不会不还钱的。美国预算中有很大一部分要还美国国债的利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实际购买力却正在遭遇损失。举例来说,美元一贬值石油价格就上升,大宗商品等价格都上升,原来90元一桶的石油,现在需用100元去买,这等于说3万亿美元损失了11%,购买力下降,这是一个感受不到的损失,但却是一个非常重的损失。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再强调美国要有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同时,美元贬值引发的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通货膨胀,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以前是1美元兑10元人民币,1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10元人民币。现在人民币升值,升到5元人民币兑1美元,中国最初购买3万亿美元美债时发出了30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人民币升值以后,中国持有的3万亿美元美债只能兑回15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只有15万亿元人民币对应着3万亿美元的购买力,另外15万亿元人民币没有购买力跟它对应,这没有购买力对应的15万亿元人民币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就会产生通胀。
《中国经营报》: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我国应该如何捍卫应有利益,并应对和规避美债危机带来的风险?
左小蕾:对于美债安全,一个实质问题就是要让那些多出来的钱不要进入实体经济,以此来避免通胀的发生,在这方面需要非常小心。
对于我们要与美元脱钩、实现外储多元化的问题,我认为短期内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从国债和外汇管理的角度,流动性、安全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到现在为止,美国国债仍然是一个流动性最好、风险相对较小的产品。
另外,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是否也可以借跟美国双边沟通的机制进行战略对话,包括拜登来访等机会,与美方探讨建立一种挂钩机制,即如果出现阶段性损失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补偿,因为毕竟美国政府承诺过不给中国带来损失。
邹平座:从长期来讲,我建议把池子变成四大蓝海战略。第一是生产力战略,要提升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力当中包括就业、技术、培训等。第二是建立庞大的资源池,通过市场来收购国外的资源,因为资源是生产力的基础。如果央企或政府出去受限,可以通过民间购买。
第三是房地产,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房地产还有增长空间。为什么说它是蓝海战略,因为它既能吸纳货币,又能增加产品,还能拉动收入,这种多重功能从伯南克的演讲就可以看出。
第四,资本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心脏,也是蓝海战略。应该发挥资本市场作为全球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国内支持实体经济、消除通胀、实现经济科学化发展等全盘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
这四个多元化的池子就能把外汇储备渐次转移,实际上这种内外储备的配置,拥有真正的资源比货币储备好多了,而且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还会加快。
机会 中国外汇储备进入美国实体经济
美国需要像中国一样转变发展方式,即回到实体经济的道路上来,不要再走过度泡沫化的或者虚拟的经济发展的道路。
《中国经营报》:在美债危机面前,中美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共赢的路径设计,能够帮助双方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的风险或损失?
左小蕾:我相信美国也不愿意走到最后穿帮的时候,这是中美之间在债务危机上存在共同利益的基础。那么,是否存在共赢的路径设计,就要看中美双方的供应点与需求点。
在我看来,美债危机是美国过度借债引发的泡沫和失衡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需要像中国一样转变发展方式,即回到实体经济的道路上来,不要再走过度泡沫化的或者虚拟的经济发展的道路。
在目前的美国,大量的钱进了商品市场,进了金融市场,增长很快,但是经济并没有上去。这实际上是因为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所以未来美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数量宽松的钱进入实体经济。
同时,美国发展实体经济,需要直接资本,在它自己的政策捉襟见肘时,应该欢迎国际资本进入它的实体,这应该是美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的战略性决策。
从这一角度看,就可以找到与中国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即中国有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对外投资的驱动力,如果与美国需要重振经济的意愿结合起来,就可能实现双赢。
最近,亚洲学会美中关系中心与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作了一个特别报告,叫《敞开美国大门吗》。该报告认为,经过这一轮大的变革,国际经济格局已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现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外汇资本。可能未来新一轮全球化的特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作为直接资本流向发达国家。中国在未来10年可能要向海外投资1万亿到2万亿美元,该报告指出,“我们总不希望中国将来的投资把工厂建在加拿大,而不建在美国吧?”或者,这就是中美之间未来的共同利益所在。
邹平座:我觉得现在正好是中国崛起的时候,现在美国发生大危机,而且危机的发生证明他们的经济学理论是错误的,那么中国科学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在全球将来会起到主导作用,这个方向的理论就意味着经济文明的转向,全球的经济中心转向东方必须以理论的转向在先。如何建立一种以中国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是目前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我认为这会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复兴,只要中国人不犯一些低级错误,这种转换是很现实的,就在当前。转换之后,中国在生产力上具有长期的优势,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另外就是生产要素向中国转移,包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
美债危机大事记
■2001年,小布什接替比尔·克林顿入主白宫时,美国财政状况健康,还颇有盈余。然而,在此后的8年里,两场代价高昂的战争、针对超级富豪的减税以及经济衰退,令这些盈余消耗殆尽。
■2005年1月,小布什连任时,美国国债为7.6万亿美元,而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已升至10.6万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急转直下,税收大受影响。奥巴马敦促国会通过的7000亿美元刺激计划,将财政赤字推高至经济总产出的10%以上。
■2010年2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了将债务上限从12.4万亿美元提高到14.294万亿美元的法案。
■2011年1月6日,美国财政部致信国会表示,美国债务规模在近期将达到法定上限,如不能尽快调高这一限制,美国政府将出现债务违约。
■2011年7月25日,国会两党分别提出各自提高债务上限的方案。共和党方案主张实行“两步走”,即分两次提高借债额度,而民主党主张“一步到位”。
■2011年7月31日,两党终于在提高债务上限方面取得共识。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至少被提高2.1万亿美元,政府在未来10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
■2011年8月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
■2011年8月2日, 参议院也通过该法案,法案交由总统奥巴马签署。
■2011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AAA至AA+,这也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欧债危机大事记
■2009年10月,希腊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
■2010年4月,葡萄牙、西班牙信用评级下调。
■2010月5月,意大利出台财政紧缩计划。
■2010年9月,爱尔兰债务形势恶化,掀起欧债危机第二波高潮。
■2010年7月,德国出台财政紧缩计划。
■2011年5月21日,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将意大利主权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称未来两年意大利主权评级被下调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
■2011年7月13日,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宣布,将希腊长期本外币发债人违约评级由之前的B+下调四级至CCC;惠誉国际同时将希腊短期外币发债人违约评级由之前的B下调至C。
本报记者周远征据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