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产品期限不是监管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1:2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王飞 郑弘

  8月下旬以来,业界纷纷传言监管层面叫停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为今年监管层在拟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叫停六大违规等之外对理财市场进行规范的又一力举。据悉,监管层面要求商业银行在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时不得再发行期限在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不得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随后又有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出面澄清的报道,否认了叫停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传言,但是从市场实际情况看,超短期理财产品现今确实难觅其踪。

  2011年的理财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短期化趋势,期限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额占总发行额的比重接近80%。其中,期限在7天及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对于银行具有冲时点的特殊意义,受到了格外的关注。2011年以来,每到月末、季末、半年末的考核时点,当存款大战硝烟弥漫之际,各银行均会争相发售超短期理财产品用以冲击时点,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竞相攀升,甚至可能达到6%~7%。

  然而,商业银行能否找到期限匹配且收益率高的投资标的却属未知,在依靠建立“资金池”进行滚动发售和投资的模式下,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投资标的并非一一对应,为使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宣传收益率能够兑现,从而稳定客户资金来源,部分银行采取拆东补西的方式,运用其他收益来源对超短期理财收益进行补贴、进而兑现对客户的承诺。由此而带来的恶性竞争引发了监管层对理财市场秩序的担忧,而高企的收益率宣传更有高息揽储之嫌。

  市场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据财汇资讯不完全统计,进入8月份以来,各家银行发售的1个月(含)以内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共496只,其中7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只有42只。而据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8月24日以来发行115款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1天、3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业已彻底消失,期限为7天的理财产品也只有5家银行发行的7款,且收益率多在3%以下。

  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市场上消隐的背后,除了监管方面的原因外,月末银行间市场资金并不如上半年时点临近时紧张也是一个重要推力。相较6月时一度破9的高位,8月末上海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仍在4.5到5之间的相对低位震荡徘徊。此外,超短期理财产品对于银行而言,其意义更多的在于应对时点考核和冲击业绩,但是存款时点数额增长除了给银行带来满足监管要求和提升市场排名等益处外,也有需要依据存款时点数增缴存款准备金的痛苦。在监管部门将存贷比由时点考核改为日均考核后,超短期理财产品对于银行的冲时点意义也就相应降低,银行本身自然缺乏牺牲其他收益发行高收益率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内在动力。

  而对于监管层而言,超短期理财产品带来的市场恶性竞争和变相高息揽储问题固然不容忽视,但是期限在一周以内的理财作为诸多银行理财产品中的一种,也在客观上满足了部分客户超短期理财的金融需求,存在意义亦不容抹杀。从这一角度而言,期限并不是决定政策态度的关键因素,而监管层面的关注点可能更多地集中于理财产品背后的管理运作模式及其带来的风险。正如银监会在7月时下发一份针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的会议纪要中所提及的,要求银行对包括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在内的违规行为进行自查整改,可能将是未来监管层面对于理财市场的管控抓手。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