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 中国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02:14 来源: 中国企业报——来自达沃斯论坛上的企业声音
王劲平:炼好内功 转换经营模式
从银行角度看,要想应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就必须炼好内功,转换经营模式。一个企业内部管理非常重要,与世界先进的管理要求对标的话,还要取长补短。与此同时,还需从经济的管理粗放型转变成高质量的发展型。
现在经济情况错综复杂,国际情况更不明朗,下一步演变到什么程度还不好预测。虽然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在经济方面进行调整,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困差距。
关于紧缩货币政策,受伤的应该是中小企业,怎样发展中小企业,怎样做大做强,我希望国家能尽快地拿出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出前进的方向,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信心和力量。做好和激活中小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的销售业务只要能逐步地、比较快地提升上来,企业就有了发展的潜力。
就银行这个角度出发,当前必须积极地转变服务于中小企业。
冯军:中国企业抱团占领世界市场
现在,世界都在看中国,要么跟着中国走,要么跟中国企业合作,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就是1+1=11。同时,中国企业要加强质量,加强在国际上的信誉意识。
全球企业都看好了中国这块肥肉,都想在中国有所收获,而中国企业更应该团结起来,走向世界。我们应该建立起雄心壮志大胆“走出去”。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签证问题,二是安全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从现阶段看,外国企业爱中国市场,就是看好了中国庞大的潜在市场。“爱国者”应团结起来,整合综合资源,众企业抱团,实干加巧干,把质量过硬的产品推广到世界上去。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前途,只要“走出去”才能知道天有多大,海有多深,市场有多广。
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全面走向世界不应是口号,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高炜:给客户创造适合生产的环境
在企业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这一问题上,我认为,关键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必须站在国际顶端的角度,把握时机,勇于开拓。
企业应该适应全球的发展动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你动我也动,你静我也静。特别是软件高端方面,必须利用新技术,抓住新机会,搞好商业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世界未来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必须有新技术的超前眼光,抓住市场变换的机遇,努力把企业产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软件方面,要利用新商业模式,注重服务,注重转型,才能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客户才能依赖你。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塑造独家品牌,只有给客户创造适合生产的环境,企业才能最终做大做强,才能做成百年名优企业。
孙明楠:对经济走向正常轨道充满信心
困难也是机遇,困难更是动力。虽然世界经济面临困难,但我相信,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会很快恢复经济的发展。
在不确定中我们应该找到确定。在听完温总理的演讲后,启发很大,在经济增长中,企业更应该打好质量这张王牌,只要质量过硬,信誉好,就能赢得天下。
在实践中,鹏生企业备感民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把民生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把民生工作一直做好做到底。
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向好的趋势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对于鹏生的未来,我们会在“十二五”期间,备有信心,努力转型,壮大能力,使企业逐步走向正常轨道。
肖志国:创新使企业有所作为
从之前的技术改进到现在的营销模式、客户需求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在当下,企业更要以加强系统创新来应对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包括技术、营业方式等等方面。
对于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我举例说明,就是要在营业模式方面有所作为,我们依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用“光”包装城市,用“光”包装企业,同客户一起创造双赢局面。我们的新模式已在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推广,包括北京、重庆、合肥、鄂尔多斯等地。
我们引以为豪的城市街道改造项目,从之前只强调系统升级,到现在更加重视整体的艺术感、画面感以及与周围景物的协调感。例如城市广告,原来的登载形式都是大屏幕或者灯箱式的,不透光也不透风,而今,企业通过创新,将传统的广告改成网格式,既亮化又不影响美观,同时,提升了建筑物的美化效果。
本组稿件由刘永泰、丁红、刘雨、孙姗姗、本报记者王世安、见习记者李金玲采编,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王世安摄
深度
“达沃斯”启迪中国企业辩证思维
债务危机带给全球经济致命一击。美国债务危机尚未完全解决,欧洲又陷入危机。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受欧债危机影响,由欧洲央行及欧元区16国(不包括爱沙尼亚)央行组成的欧元体系资产负债表较上年扩大5.2%,达到2.004万亿欧元。早在此前多家机构就已经预测2011年经济增速放缓。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将2011年美国经济增幅预期下调至2.8%。日前,高盛也发布报告全面下调2011年全球经济增幅,从早前预测的4.8%下调至4.3%,同时将今年的全球通胀率从此前预测的3.5%调高至4.3%。
此次论坛的焦点正是直指“双债危机”。
多数经济学家及企业家均认为,在此背景下,我国可适当增持主权债务国家的债券,并让该部分债券转化到实体经济投资领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论坛时强调,欧洲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一直关注欧洲的经济发展和遇到的困难,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多次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体现世界经济新龙头地位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著名财经评论人、企业家朱大鸣撰文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越积累越高,外汇占款过多和国内资源价格上涨导致货币超发,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和楼市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无论是美债还是欧债,现在购买无疑在买“白条”。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也不赞同中国买太多欧洲债券。他认为,欧洲的问题主要是出现欧债问题的各个国家目前并未出现改革的意愿和改革的方案。这是问题的实质。在这个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任何人盲目去买欧债,充其量只是“滥好人”,没有帮忙,只是拖延了问题。
从贸易的角度看中国企业与欧债的关系,类似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多的是外贸主导型企业。但有差异的是,中欧之间贸易量越来越大,如果欧洲债务国破产,最直接的影响也正在于此,无法形成正常的消费网络,外贸主导型的中国企业当然要遭受重创,尤其是贸易方向主攻欧洲的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邓燕飞表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可能出手援助欧洲,因为欧洲市场的稳定,也正是中国利益之所在。
虽然欧洲有些国家存在债务危机,但也有不少国家充满机遇。比如英国正在反思是不是要重新恢复制造业,但可想而知的是,英国不可能单纯地再重新开始发展整个制造业体系,最多像哑铃一样,握住中间,给中国企业留下的机会在两头。
不要小看这个机会,事实上中国的企业要出去,别的国家始终不可能放手让你去干,因为毕竟存在国家经济安全防范的问题。即便不存在这样的障碍,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到发达国家去生存和发展,也会遇到诸如价值观、产品理念等诸多不匹配的问题。但如果通过参与哑铃两端的形式,尽量与当地企业寻求合作,既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体系中去,又能保障财产安全。
之前很多中国企业胃口越来越大,要到美国、欧洲去收购资产、并购企业,喜欢所谓的“蛇吞象”。在欧洲市场存在崩盘的情况下,如果还是这种思路,那就非常有风险了。
回过头来说,世界经济的根本是实体,而中国企业大多数做的正是实体经济。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欧洲实体经济发展欠缺。比如德国,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出口强劲,所以德国不会存在债务危机的问题。也就是说,欧债危机会促使各国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反思,反思以后的各国,可能也会加大发展实体经济的力度,这对具备先天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又是发展的机遇。
有专家提出的观点是“进退有度”: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样,很多企业怕得要死,但也有企业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依然保持8%以上的增长,全球独一无二,让众多国家望洋兴叹,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