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开发区”的产业逻辑——专访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10:02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文 | 本刊记者 冯庆艳

  一贯以“醒得早”著称的江苏省江阴市硬是为了长远目标,放着眼前的“好日子”不过,把自己逼上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江阴经历了两次转折。在人们斥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镇企业相关理论的上世纪80年代,“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的江阴,以“乡镇企业+传统产业”模式与常熟、当时的无锡县并称为苏南三虎。

  到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传统产业”模式走向衰败,江阴随即做出了新的解读。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江阴乡镇企业在深化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变革的“二次创业”基础上,先知先觉地搞起了资本经营工程,成功走出一条科技与资本相结合的道路。

  然而,如今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过程中,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口中却频频出现“民生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等极为迫切的字眼,而且破天荒地提出建设“不开发区”。这与产业发展矛盾吗?

  诞生首个不开发区

  CEI:江阴作为苏南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以拼资源、拼土地、拼环境的传统工业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第一方阵,此时江阴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朱民阳:整个江阴是988平方公里的土地,去年GDP超2000亿元,整个开发强度比较大,经济的发展是快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觉到江阴有好多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当时就算了几笔账,一个是土地账、一个是能耗账、一个是环境账,还有人口的结构账,这四本账一算,如果还是粗放式的发展,不是按照民生的需求,我们的路要走到尽头。民生的需求是什么?既要有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有环境保护。

  更重要的是,企业是江阴经济发展的主体,我们的企业走了一条“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转型大赢家”的发展路子。原来基本上属于橄榄型发展模式,就知道盲目扩大生产,而销售研发是弱项,现在正在向注重销售研发的哑铃式模式转变,这些实际上都是民生指标倒逼它转型。

  CEI:为此江阴甚至成立全国首个不开发区,来适应民生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倒逼?

  朱民阳:不开发区的建设实际上也是民生指标倒逼出来的。我们国画的精髓在于有一个地方要留白,咱们不能把整个江阴地区资源全部占掉,开发得满满的,那我们江阴的子孙后代还要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他们到哪里去生存?所以我们必须要倒逼,就是要用民生的需求倒逼我们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快速发展。

  关于不开发区的诞生,花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江苏省的设计院对我们整个的水系、土壤、环境功能布局,整个城市的绿化等都做了一系列的布局。不开发区是一个比较俗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经济保护区。最后我们把江阴南部的六个乡镇整个划成了不开发区。

  而这个不开发区以前每年为江阴贡献不少GDP,当地老百姓尤其是企业家对我们可能有想法,大家都要发展,这个地区为什么不让我发展?就连我自己也会有心痛的感觉。但是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步必须走下去。

  CEI:那么某些地区被划为不开发区后,如何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企业关闭、老百姓就业等诸多问题呢?

  朱民阳:我们也做过调研,比如徐霞客镇要用五年时间,将300多家企业转移出去,既要集聚开发,又要不开发,于是我们为不开发区出台了四项政策。

  一是飞地政策,就是招商项目落实到其他区域;二是生态补偿政策,我们在全省创了先例;三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四是差别考核政策。这四项政策很好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就业、财政利税等问题。

  CEI:GDP一直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的江阴,为何还要对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传统制造工业动大手术呢?

  朱民阳:可以说旧苏南模式时代的江阴,纺织、化工、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在中国同行业中都居龙头老大地位,业绩可圈可点。然而,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短、终端产品少、附加值不高,粗放发展必然会使江阴自寻死路,因此关停并转和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一起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小化工企业,老板发财、政府埋单、百姓遭殃的企业。也就是说,基本上企业财富的增长,对地方的财政是没有贡献的,但是环境的污染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类就坚决关掉。但是企业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大部分的企业是要让它转型,促使它淘汰落后产能,让新的、效益好、污染少的企业把新项目上上来。

  我们这几年关了370多家污染企业,影响了大概120亿元的销售。他们中间的大多数,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CEI:江阴如何统筹现代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

  朱民阳: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产业集聚。一方面,我们以临港新城为重点,着力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依托“五个一”的支撑,即一个特色功能载体、一到两个高校院所战略合作、一到两个龙头企业引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套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为重点的考核和运行机制,确保“十二五”末江阴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1万亿元工业总量。

  另一方面,我们以江阴国家高新区为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传感网、远洋装备、文化创意及服务外包、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主的地区总部经济五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为江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目前,一批以远景能源、迈康升华、凯路威电子、金一文化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传感器、文化创意领域的技术领军型企业在我们江阴快速崛起。

  CEI:江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上市企业仍处于零上市阶段?

  朱民阳:目前,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上市公司已经取得突破。8月15日,江苏爱康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爱康科技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成为“江阴板块”第30家上市公司、第31只股票。

  不过,数量并不是江阴市的唯一目的。我们要以“努力打造中国最优秀上市公司群体”为目标提升“江阴板块”。为此,江阴市将通过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优化资源要素布局,加快推动企业转型步伐。

  根据我们的规划,“十二五”末,江阴全市上市公司将达到50家以上,同时培育100家科技型拟上市公司,构筑上市公司梯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