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车联网企业切忌各自为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10:01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陈四维 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

  车联网是实现绿色交通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车与车之间,道路与道路之间,车联网的系统都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运行方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早在5年前,重庆市在做未来经济发展规划时,已经将车联网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我认为,车联网是智能交通领域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个项目,这种技术甚至可以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相媲美,并且它的市值或销售额有可能超过微软的Windows系统。

  从微软的Windows系统可以体会到,在我国进行车联网打造时,需要建立一些自己的标准和体系,也就是说,车联网的一些标准,必须要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否则的话,中国的汽车产业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个标准体系可以解读为,未来全世界的汽车都需要有一个共通的平台,类似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或Windows系统,所有汽车上的软件技术以及和外部的沟通,都可以嵌入到这个系统中。这个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车辆本身的管理,二是利用射频技术与外界的沟通。汽车本身是一个计算终端,汽车之间实现沟通相连,汽车相当于一个数据中心,与其他汽车、道路等实现数据交换。根据数据信号,汽车判断所处位置、自动寻找最佳的行驶路线及停车位置、自动控制速度实现无人驾驶等。因此,技术、方案、平台必将是未来车联网的发展方向。未来车联网最激烈的战争一定是平台之争。

  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这个系统、这个平台,谁就掌握了产业的话语权。因此,这个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

  那么谁来负责牵头这件工作?答案无疑是国家。

  但目前更多的现象是企业“各自为政”。如今在车联网领域,车联网相关的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例如发动机管理系统、车身管理系统、自动防撞系统。这是汽车的核心系统,起到的是管理作用。比如沃尔沃已经开发的防撞汽车,能够自动躲避障碍物、自动操纵、自动巡航,实际上,许多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车联网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技术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

  如果单靠汽车厂商来推动这项工作,只能完成其中的信息采集部分,将来要做到信息采集和运行,还是要依靠国外的汽车厂商,他们的技术进行升级即可完成,将会占据产业主动权。因此,国家需要强制性地制定一些标准和体系,建立起一个中国的车联网操作平台,我们的零部件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平台和操作系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再拿重庆市来说,地方是一定要起到推动作用的,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局部性的作用,难以达到国家层面。

  智能交通是一个大的系统,城市的所有汽车都接收它的指令,它是一个国家工程。对于汽车而言,车载控制系统属于一个点,与外界的沟通是面。汽车厂商可以实现点上的技术,但对于整个车联网的面,必须国家牵头。

  国家牵头后,可以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来做。我的观点是,IT厂商搭建车联网平台,汽车厂商参与其中。因为汽车厂商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单纯依靠国外企业,现有技术升级后可实现,但那样的话,又会造成产业话语权的丢失。

  汽车厂商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操作平台由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软件公司完成,建立一个有统一标准接口的平台,汽车厂商可以制作一些模块,连接到这个平台上,接收它的管理。如果不这样的话,车联网在我国是做不成功的。

  在车联网方面,重庆市正在开始探索性、前瞻性的工作。一个道路管理系统和产品本身系统的建立,比如汽车的自动运行,某个地方车流量大,自行控制红绿灯的变动时间。汽车可以自动识别红绿灯,该停则停,该行则行。另一个方面的工作是做整车的控制系统,如何接触外界的信号,如何操作控制器的运行。这部分工作虽然目前都在研究层面,但是总体方向是正确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