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上涨的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2:0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扬韬
9月初,笔者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发起了一个调查,想了解一下投资者前八个月的收益情况,结果显示盈利的投资者只有34%,而亏损超过10%的人则达到21%。进入9月,股市又已下跌超过3%,更多投资者加入亏损的队伍,今年的股市收益看来很难乐观。每个投资者面对“跌跌不休”的股市,都难免发出疑问:我们的股市是怎么了?为什么宏观经济向好、上市公司业绩向好都不能让股市上涨呢?股市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跌呢?
对下跌的原因,有不少人找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其中一项就是今年的扩容速度太快了。很多投资者感慨,美国股市发展了200年,迄今才3600家上市公司,而中国股市20年,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500家了!如此扩容,让一批投机于一级市场的人大赚特赚,却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饱尝亏损之苦。但股市下跌,显然不能归咎于新股发行太快太多,因为今年的融资数量远不如2007年——在那个大牛市的年份里,中国股市一年融资量就超过了1万亿元。
至于欧美的债券危机,似乎也不是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动力。比如,8月的德国股市跌幅19%,但中国股市只是轻微下跌5%而已。在每一个欧美股市大跌的日子里,中国股市也只是温和低开而已。毕竟,欧美债务几乎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而中国总理则已经表示我们愿意去投资欧洲的债券,这表明我们的基本面要比他们好得多。
一切都好,股市偏偏不涨反跌,根子在哪里呢?
表面看,中国股市下跌的原因是蓝筹股狂泻不停。虽然上证指数仍在2400点之上,但中国人寿、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些超级大盘股的价格都已经回到了1700点的位置,它们的恶劣表现,将大盘不断拖下水,指数也因此显得格外疲软。相比之下,小盘股就好得多。比如,深证综指在2008年10月的最低点是452点,目前的位置仍处于1100点附近,相当于上证指数的4000点以上。深圳的中小板指数则相当于上证指数4200点以上——这才是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小盘股表现非常突出,大盘股却不尽如人意,结果就显得股市赚钱机会不多了——小盘股占市值的比重不如大盘股,而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资金还是在大盘股里。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中国的蓝筹股不肯涨呢?这涉及到股票和股市上涨的动力问题。股市上涨,是因为买进的力量大于卖出的力量。只有买进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卖出的压力不大的时候,股票和股市才会涨起来。中国的蓝筹股不涨,是因为买进的人少,买进的资金远没有卖出的筹码多。
投资者何以不肯买蓝筹股呢?因为每一个买进的人,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预期:这只股票能带来不错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公司分红,另一个是股价的上涨。如果公司分红足够,甚至于能超过银行存款的收益,投资者买进的顾虑就少一些。但如果分红不多,投资者就将主要的盈利希望寄托在股价上涨上。很不幸,中国股市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分红太少,买进的人几乎全都希望未来股价上涨带来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业绩好、分红稳定的大盘蓝筹股反而成为股市的笑话:尽管它是白马,但一切都透明了,没有足够上涨预期来支撑,沉浸于赚差价中的投资者对其不感冒,反而是那些垃圾股更受欢迎,因为它们有重组的机会,资产注入之后,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一夜之间就能获得暴利。
比如,最近50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前7只股票,其涨幅从50%~400%不等,但这些股票全部都是资产重组后复牌的品种,也清一色地属于ST类,被市场称为垃圾股。这种暴利机会的出现,带给市场的信号是很强烈的,那就是只有垃圾股才能有利润。于是,中国股市的一个世界奇观就出现了:今年以来,虽然大盘指数跌幅13%,但ST股反而平均上涨12%。两市120多只ST类股,其中竟有三成的价格超过10元。无他,炒家们都期望下一个黑马从ST股中诞生。
可以说,如果不改变中国股市的这种格局,则在可以预期的时间里,中国的蓝筹股根本就没戏,大盘指数也就不会有太好的表现。
中国股市要上涨,需要改变市场的预期。一则,是通过强制分红的制度安排,让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的底价,夯实其价格基础,阻止大盘的继续下跌;二则,是要通过强制退市和严格限定重组的制度安排,让垃圾股回归垃圾,蓝筹股的价值才会凸显,市场才会走上康庄大道。
强制退市制度,就是要让连续亏损3年的公司无条件地永远退出主板而不允许回归。目前的退市制度,只要有盈利就可以重返主板,当然会滋长炒作垃圾股的气焰,其中难免产生大量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未来如果明确退市者不可回归,而只能在三板交易,则我们就可能建立起一个非常庞大的三板市场,让数万家公司在这个板块交易,主板的压力也会因此减小很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就会有一大批资金彻底放弃对垃圾股的炒作。
严格限制重组,就是严禁公司动辄搞重组和资产注入。应该从IPO时期就明确,一家公司,只能有一种主营业务,以便于投资者判断和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允许其突然增加一项新的主营业务。比如,房地产热的时候,阿猫阿狗的公司都转到房地产行业,而今矿业吃香,大量垃圾公司与炒家勾结,横竖都注入矿业资产,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如果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的资产注入或主营业务改变,每年不能超过上一年主营业务规模的十分之一,则一家公司完成主营转型,必须有至少10年的时间,市场就会立即失去对重组和注入资产的兴趣,转而退守蓝筹股。
事实上,投资者并不喜欢多主营的公司。比如,泸州老窖本来是做白酒的,其估值容易与茅台和五粮液看齐,但它后来投资了一家券商,市场估值标准就发生变化,它的股价表现也就并不如意。还有经纬纺机,主营业务加了信托之后,A股价格一度飙涨,但H股的估值非常低,动态市盈率还不到5倍,显示H股投资者对这种多主营的公司持有警惕心理。AH股的这种差异,根子还是在制度不同上。
强制退市和限制重组,都会使得壳价值降低乃至于消失,这会让贪腐者失去寻租机会。从长远来看,会有利于公司上市注册制的实施,也会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如果,投资者将对未来盈利的期望寄托于公司主营业务的挖潜和扩张,寄望于公司盈利的改善和分红的增加,他们就会将主要的资金投入到蓝筹股中。每一笔新入市的增量资金,其首选对象都是买进这类股票,则持续的买力就会使得此类股渐渐走上升途,股市上涨也就有了最扎实的动力了。
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点来到吧!
(作者为职业投资者、经济学博士)
插图/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