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9 06: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近年来,一些比较重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涉及产品、工程、服务多个领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
分析起来,造成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或攫取超额利润,故意降低对质量安全的基本技术要求。又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追求数量扩张,搞GDP崇拜,只顾速度,忽视质量安全,导致一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质量与速度发展失衡。再如,一些产业发展过度依靠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迷信价格竞争手段,形成了以“低质量、低成本、高能耗、简单加工制造”为特征的产业链低端布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陷入转型升级困境。另外,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不平衡,也是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对许多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甚至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仍有较多现实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生存空间。
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切实加强质量治理。对我国来说,加强质量治理,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消除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不仅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而且可以丰富消费选择并创造新的需求,有助于挖掘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空间,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活动。我国的产业发展应依靠质量提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破高端消费品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格局,使国内消费需求更多地转化为对本土品牌的实际消费,促进内需扩大。
第二,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质量水平不高、产能结构失调、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升级改造传统产业,需要产业布局从低附加值端向高附加值端转移,提高质量可以优化产能结构,带动生产要素和稀缺资源向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产品转移。同时,发展新产业需要新的投资,这也会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档次的产品、工程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而且,提高质量可以将产业基础抬升到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平台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世纪60年代,日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树立崭新质量形象,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质量治理。从德国机械、瑞士手表、日本电子到美国高技术产品,无一例外地验证了市场竞争始于质量、终于质量这个重要法则。加强质量治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国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增强中国制造的质量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再定位,推动企业经营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区域。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通过把战略重点从增加出口数量转向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对美国汽车出口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并使日本成为与美国、德国并列的汽车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同时着眼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将出口增长模式尽快转到以质取胜上来。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加强质量治理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外部需求。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的新形势,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对我国拓展外需形成一定压力。加强质量治理,提高出口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不仅可以丰富国际消费者的选购范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出口逐步渗入高端、高附加值领域,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将传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质量安全壁垒与绿色壁垒叠加,形成了更加难以突破的贸易壁垒。我国出口企业只有大幅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加快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指标与国际接轨,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才能在价格竞争力持续减弱的趋势下,跨过不断提升的质量安全门槛,缓解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促进出口稳定和增长。
着力推动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加强质量公共治理,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质量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质量法律法规更偏重监督,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质量治理,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为相关治理制度的建设创造条件。
二是着力改革质量监管体制。这些年来,我国质量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部门分割,监管制度不协调,监管资源重复配置,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发生;监管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充分。加强质量治理,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建立起责权一致、机构精简、标准统一、信息透明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是着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公共的社会问题,当前质量安全问题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质量治理,必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包括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性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等的重要作用。可考虑协调各方力量,以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监督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治理质量安全问题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加强质量评价考核。可考虑将质量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转变评价模式,更加重视横向评价、外部评价和定量评价,突出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特别是质量评价中的话语权。要推动建立健全质量统计制度,加强质量安全形势分析与风险预警。要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质量绩效考核、条件保障和资金投入,增强质量公共治理能力。
(作者系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