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福成:拎着燕京去西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00:06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他怎么那么能折腾!”

  8月,在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和中国国际商会联合主办、中国贸促会支持的第五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式上,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000729.SZ,下称“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向在座的千余名企业家们讲述燕京啤酒——一个中国品牌的艰辛与成就,发言不过10分钟,掌声数次,一位企业家发出上述感慨。

  折腾?确实,李福成是出了名的能折腾。二十多年来,李福成把燕京啤酒从一个小型啤酒厂折腾成了“世界第八强”,把“顺义特产”折腾成了中国名牌,把“打开北京市场”折腾成了“占领全国市场”……

  “范儿”只有“出门儿用”

  李福成端坐在贵宾室中央,两只胳膊架在沙发扶手上,很有“大佬范儿”。

  “范儿”的背后是实力,“李大佬”确实有资本。

  从1989年到2010年,在李福成的“掌舵”下,燕京啤酒的有形资产增长了1500多倍,从建厂时(1980年)的64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50亿元;年产销量增长了400多倍,从建厂时的几千千升增长到现在的503万千升,直到进入世界啤酒产销量前八名。

  现如今,燕京啤酒已经占有全国11%以上的市场,其中,华北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5%,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5%以上。同时,燕京啤酒还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厂和31个控股子公司。

  谈及这些,李福成颇为感慨:“1992年、1993年,面对国外六个品牌对中国市场大力进攻的时候,我们坚持走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之路,使我们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越发的强大。”

  李福成认为,中国啤酒已经度过了对外来品牌的“惊恐期”,并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三大集团梯队”的市场格局。“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形成了三个梯队,第一集团包括年产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三家,分别是青岛啤酒、雪花啤酒和燕京啤酒。第二集团包括年产100万吨以上的企业,约有六家,包括金威啤酒、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等。其余企业为第三集团军,主要是20万吨以下的小企业。”

  纵观国际啤酒行业的两大发展模式——集中化的“美日模式”和分散经营的“德国模式”,李福成分析道:“中国啤酒未来的发展模式还是应该走资本化集中的‘美日模式’,就是高度集约化经营,大的越来越大,小的越来越小,这是整个啤酒行业发展的趋势、潮流和特点。”

  毫无疑问,在“老将”李福成的眼中,燕京啤酒还不够大、不够壮。

  有意思的是,“李大佬”的“范儿”并不是如影随形,“一般都是出门儿用,进了燕京啤酒的门儿,就是李厂长。”李福成哈哈大笑,“因为我是老燕京啊!”

  此话不假,李福成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区,并在这里呆了一辈子,从二十多岁的“小李”干到五十多岁的“老李”,曾担任北京市燕京啤酒厂党总支副书记、副厂长,书记、厂长,现担任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局副主席,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很多人眼中,李福成就是燕京啤酒,燕京啤酒就是李福成。

  也如同在采访过程中他的那句口头禅,“我们燕京……”

  与时俱进的“李改改”

  李福成虽然是“老燕京”,但是却总在琢磨新路子。在众多“燕京人”眼里,李福成是永远胆大、永远超前、永远引领潮流的“李改改”。

  他先是大刀阔斧地实现了燕京啤酒的股份制改革,将产品经营转向产品与资本双向经营,并在1997年,凭借独特的“红筹背景、A股身份”的股权结构将燕京啤酒送上香港、深圳两地股市,成功筹资40亿元,实现了燕京啤酒“财大气粗”的梦想。

  李福成还不满足于“占领北京市场”的优势,他力排众议,亲自起草“抢占全国市场高地计划”,迅速打造包括北京、广西、福建、内蒙古、湖北五大优势竞争区,做到让燕京啤酒“全国开花”。

  最为难得的是,李福成促成了燕京啤酒与中国食品发展研究所的合作,率先推出了“清爽型啤酒”,引领了世界啤酒发展的潮流。“清爽型啤酒研制成功是燕京啤酒绝佳的发展机遇,因为我们既是原创者,又是领导者。”

  李福成介绍说,11度清爽型啤酒如今已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为燕京啤酒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和支持。“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的企业非常少。能做到的,就一定是制胜法宝。”

  根据燕京啤酒最新公布的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完成啤酒销量272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4.8%,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91%,实现净利润439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6%。

  这可以说是李福成战略上的胜利,因为早在一年前,李福成就提出品牌调整战略。“我们要把弱势的品牌都去除掉,推行‘一主三辅’的品牌战略,‘一主’就是燕京啤酒,大约占我们总市场销售量的60%,再加上三个子品牌——漓泉、惠泉和雪鹿,我们的品牌销量就可以达到总销量的90%以上。”

  在品牌调整战略刚刚实施的2011年上半年,燕京、漓泉、惠泉和雪鹿四大品牌产销量就增长13.4%,燕京主导品牌产销量增长21%。“这说明燕京品牌优势凸显,品牌集中度得以进一步提高。”李福成表示。

  燕京拓新疆

  “北京是大本营,华北是大后方”——这是谈及燕京,所有人本能的反应。

  “错,燕京要到西部去!”李福成很笃定。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开拓外地和海外市场等方式来调整市场结构。“我们原来主要在中东部投资,但现在,我们要转移到中西部去,比如,在新疆石河子建立啤酒原料基地、在内蒙古建立啤酒原料基地等。”

  据李福成介绍,2002年以后,燕京啤酒陆续在西部投资了56亿,在中部投资了22亿。“我可以说,我们现在的500多万吨啤酒,有一半以上来自于西部。我们的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也有一半以上来自西部。这说明什么呢?西部发展大有可为!”

  查看燕京啤酒2011年中报可以发现,“大本营”北京市场的销量仅增长了5.4%,营业收入增长13.82%,大大低于全国范围内的平均速度。“北京一直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地域,当然,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高,增长空间就很有限了,还是应该多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李福成分析说。

  反观新兴市场,燕京啤酒来势凶猛。根据燕京啤酒2011年中报提供的数据:广东市场上半年实现啤酒销量21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0.53%。四川市场实现销售量8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45.45%。新疆市场实现销售量6万千升,比去年同期增长46.34%。

  “燕京啤酒在昆明的工厂今年已经有了业绩,上半年完成销售量5万千升。去年下半年,我们还收购了河南的焦作公司和驻马店公司,今年上半年也实现销售量11.4万千升。最近,燕京啤酒还以1.0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河北邢台的天牛啤酒有限公司100%股权。”李福成认为,开发新兴市场,燕京啤酒势如破竹。

  “燕京啤酒刚刚步入壮年,还有很多可能,而我只是尽量去实现这些可能。”李福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