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世之光 续今日之梦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0 15:51 来源: 中国绿色画报专
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创会理事长耿瑩
文 / 郭 涛
【编者按】
去年5月,在钟灵毓秀的江苏无锡灵山举办了“2010?灵山世界公益论坛发起人会议”。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中国绿色画报执行社长桂振华博士应论坛主席龙永图先生的邀请,以发起人的身份参与了公益论坛。在会上,桂振华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开启全球绿色公益新时代,公益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公益是金,我们还应该促使公益反哺商业,以公益的力量再促进商业的发展等。
同为发起人的耿瑩女士与桂振华博士同坐在主席台上,传统文明与绿色发展成了他们真切地交流的话题。同一的志向,愉快的交谈,很快地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了友谊。在今年“七一”党的生日之际,耿瑩应《中国绿色画报》社之约,亲笔题写了:“饮其流而怀其源,学其成而念吾师。九十年诞辰先辈血汗换的国土后代福。”的题词。《中国绿色画报》在第六期上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专页的形式,刊登了耿瑩女士8幅优秀的水墨丹青画卷。耿瑩女士不愧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不愧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女画家,一位积极热情的社会活动家。她热心公益事业,热心弘扬传统文化,热心中华民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事业的事迹正越来越被人们传颂。《中国绿色画报》记者最近对耿瑩女士进行了直接、深入的采访……
“保护华夏文化遗产,我的能量也许只是一只手电筒里的小灯泡。但我这只小灯泡,要带迷失了心灵家园的孩子们回家。”
为了这条能让孩子们“回家”的路,耿瑩,以年逾七旬的古稀之躯,走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2007年的春天,耿瑩发起成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任创会理事长。短短4年间,基金会已经开展了数十项卓有成效的文化保护活动和课题,成果丰硕,世人瞩目。
在这条文化回归之路上,耿瑩走得艰难,走得毅然,她的脚步匆匆,从不言歇。这一刻,她还华发轻挽、气质优雅地站在灯火辉煌的精英论坛上,呼吁人们为文化保护伸出援助之手;下一刻,她已轻装简行,在穷山僻壤、田间地头,为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这棵小树长起来了,父亲却总是给我挡路,他说:“我得砍你的枝杈。”
身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耿飚的长女,耿瑩的人生注定要始于炮火连天的战场。
1925年,年仅16岁的耿飚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成为一名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耿飚逐渐淬炼成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虎将。当长女耿瑩出生后,父亲战马上挎着的马兜,就是她的摇篮,马蹄的的,枪炮呼啸,便是她最初听到的摇篮曲。南征北战的将军为女儿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瑩”,希望女儿长成一个晶瑩剔透的人,像玉一样,没有瑕垢。
新中国成立了,耿瑩终于可以安稳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了。小树苗在和平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她的才华也有了显露的空间。卸下戎装的父亲又上路了,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奔波在世界各地。耿瑩清楚地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她家住在外交部的东琉璃厂9号院,原来的房主留下一架钢琴,这激起了她学琴的强烈愿望。趁父母去瑞典赴任,耿瑩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十分努力地学起弹琴。父亲回国休假的第二天,找人把琴抬走了。耿瑩躲到小屋里伤心地哭鼻子,父亲敲开房门,塞给她一把琵琶,说:“你还小,要学就先学琵琶吧。”那把琵琶,耿瑩珍藏至今。而当时,她还不可能悟透父亲的一片深意。
耿瑩曾经真的很困惑,为什么父亲对她的成长选择干涉太多?她是中央广播电台少儿合唱团的小高音领唱,被保送上天津音乐学院附中,这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机会,也被父亲“无情”地退掉了。看文学作品,父亲要求她看中国古典名著;学画画,父亲要她从国画入手……带着对父亲的不解与不满,耿瑩考入地质中专,爬了十年山,找了十年矿。耿瑩拥有几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色职业头衔,地质队员、运动员、制药工人、医生、画家、商人、文物保护工作者,她把每一份工作,都干得兢兢业业、有声有色。学地质的她靠遗传自父亲的超强的自学能力,当上了医生,还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年近40岁重拾儿时的画家梦,她的执著和悟性最终打动了工笔人物画大师王叔晖,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她的人物画入选全国美展,她笔下的仕女,清逸俊朗,温婉中蕴含着坚韧,散发着东方女性特有的美丽神韵。
似乎耿瑩每到一个人生的重要节点,就会进行一次职业角色的调换。当决定走出国门,她已年近五旬了。来到陌生的美国,她最初只能靠摆地摊卖淡水珍珠谋生,3年后,耿瑩已是美国上流社会最受欢迎的中国女画家。
在西方文化中浸淫了20年,耿瑩把人生最重要的职业定位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上,她归来了。如果说以往的人生是个人奋斗的历程,那么这一次,她把自己和事业全部融入了父辈曾奉献一生的人民群众中。
我坚信所有的炎黄子孙,在骨子里头,都有一粒沉睡的种子,一旦被唤醒,他会回答,让我们回家吧,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
耿瑩的这粒种子,从父亲将那个美丽剔透的“瑩”字赋予她时,就深深地埋进了她的心灵土壤。“瑩”,《说文解字》中这样注释:“玉色。”古人有“如玉之瑩”的说法,《诗经?齐风》中有诗云:“尚之以琼瑩乎而。”都是和代表了中华文化最高精神的“玉”紧紧相连。仿佛是有意安排,不管这粒种子要经历怎样的成长磨难,都会最终绽放出瑩华如玉的文化之花。
伴随着耿瑩成长的那个疑问,最终还是由父亲解答了。曾经出任瑞典、丹麦、芬兰、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及公使的耿飚,面对已长大成人的女儿说出了心里话:“孩子,爸爸是在为你的成长把关。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要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比如绘画,音乐,诗词歌赋都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懂了,你到外面接触到外国文化,你就会知道人家的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糟粕是什么,人家的糟粕是什么。那么,你才可以取人家的优点,去融合你的文化优点,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文化主心骨,对不对?否则,你就会没有辨别力,就会盲目地跟着人家跑,学的可能都是垃圾,浪费时间。”父亲的话让耿瑩震惊了,这不是父女间的随意聊天,而是父亲在深刻了解了西方各国文化之后倾诉的肺腑之言。
当时的耿瑩毕竟还是太年轻,不能完全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半个世纪过去了,父亲的一番话,犹在耿瑩的耳边响起,时刻警醒着她。
回顾人生,耿瑩发现,自己纷繁的职业经历,恰恰使她了解了许多中华文化最博大精深的构成元素。搞地质,她见识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富饶矿藏;学中医,她感受到的是中医学精妙的辩证内核与东方哲学无可比拟的文化特质;画国画,一勾一线,一皴一染,都凝聚着数千年中华艺术的深厚渊源。尤其在走出国门之后,耿瑩越深入到西方人的生活中,就越怀念古老祖国的文化,越深刻地体会到,这文化,才是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
如今,作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创会理事长,耿瑩正在把当年父亲的谈话变成践行的事业。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之后,耿瑩终于和父亲达成了精神上的基因传承。
我这只小灯泡,要想办法学我们的父辈当年打保卫战那样,打进西方文化的包围圈,带我们的孩子们回家。
耿瑩曾说:“人生下来就有三个不知道,是成长中的三大课题。①来人世之前,不知道姓什么?②来到人世间,不知道上天给你多长时间?③不知道下辈子还来不来?既然三个不知,那就做好这辈子的事。”她特别欣赏一句话:“借来世之光阴,续今日之梦想。”
2007年2月22日,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大会上,耿瑩曾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4年!父辈靠两条腿打下的江山,我们该怎样用两只手保护?”
4年来,耿瑩和她创建的基金会在不断的探索和行动中,走出了一条越来越明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保护道路。
汶川大地震发生,基金会虽刚成立,但向文化部和民政部捐赠了基金会的心意。
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及传承民族文化,基金会策划了“五彩传说”活动,让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用母语演唱代代传唱的民谣、史诗。
基金会出资印刷了我国佛教界奉为宝典的《嘉兴藏》。
在贵州关岭县发现完整鱼龙化石,吁请当地有关部门协助保护。
出资保护东亚传统造纸工艺与纸张修复工艺。
保护雁荡山、峨眉山、七星岩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及广西梧州老桥。
在四川绵阳发现了制造火药的炼硝工具。
甘肃省瓜洲县东千佛洞7号洞顶上的一幅壁画整个趴落在地,至今无力将它复原。基金会在壁画周边设置了保护圈。
海峡两岸同铸“华夏宝鼎”揭鼎仪式在八达岭长城举行。
藏族史诗《格萨尔》文化专项基金成立。
基金会在数省农村的田间地头、村寨场圩抢救性地留存了大量音频、视频资料。
……
面对这一项项成果,耿瑩无法欣慰,相反,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焦虑。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卫战,需要基金会一届一届长久地做下去,需要每一位华夏儿女一代一代永远地做下去。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是公募基金会,它的每一笔款项,都来自于民间的筹募。为此,耿瑩戏称自己是“丐帮帮主”,只要能为由基金会专家组开列的那份长长的“濒危文化遗产名单”争取来多一笔资金,耿瑩愿意把这“丐帮帮主”当到底。
父亲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壮举,曾给耿瑩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攻打太原的最后决战,时任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的耿飚向战士们下达了一项特殊的作战命令:“狠狠地打!但是只准攻打塔周围的工事、碉堡、交通壕、火力点,不准打拥有许多碑刻的明代双塔寺。”今天,双塔寺依旧完好地保存在太原市,古城的老百姓会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60多年前的那段传奇。
耿瑩深知,当年父辈们打江山时仍不忘保护的华夏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消失。尤其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包围着中国,没有文化免疫力和辨别力的孩子们很容易迷失了自我。耿瑩为此心急如焚:“我要想办法学我们的父辈当年打保卫战那样,打进他们的包围圈,带我们的孩子们回家。”
这是耿瑩创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使命。
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是该信点儿什么了,该沉下来了。
做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多年,耿瑩常常拷问自己、也拷问别人:“先辈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文化遗产,不好好研究,怎么继承?看到那些文化史上的奇迹,不想问为什么吗?没想过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研究研究老祖宗的东西吗?”
耿瑩对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在我们国家,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断代,原因就在文化上。不是哪个皇帝把中国文化留下来的,是人民,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他们的生活就糅合在文化之中,文化也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所以我们能够延续、传承到现在。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信念更坚定,目标更明朗,才能带着时代的色彩前进。
耿瑩有着继承自父辈的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他们这一代人,早已将祖国的荣辱,与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父辈当年的信念:“解放全中国,让人民过好日子”,始终铭记在他们的心中,父辈们对人民深沉的爱,是他们成长中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耿瑩说,父辈们用他们的青春、血汗和生命做完了信念中的前半句,后半句还没能做完,这要由我们来完成。我们虽然老了,但胳膊腿还健全,脑袋还不糊涂,我们还有余热可以发挥。多年来,耿瑩总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声疾呼: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是该信点儿什么了,该沉下来了。父亲当年,曾为新中国的钱袋子太瘪而忧心忡忡,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钱袋子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文化保护事业相较之下,落后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因缺乏有效的保护而濒临消亡,我们能这样坐视不管吗?
对基金会未来的发展,耿瑩充满信心。同时,她也希望,国家能对公募基金会这个新生的事物投入大力的扶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基金会提供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办出我们中国自己特色的基金会事业。
68岁时,耿瑩开启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的大门,她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她这只小灯泡,要把余光照亮到更远、更长的前进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