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援助欧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在各大国际财经媒体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就是中国救欧洲。观察家们发表各种观点,探讨中国有无能力救欧洲。这个话题源自近日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达沃斯论坛的创始人施瓦布提问时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扩大对欧洲的投资。”

  温总理的表态立刻传遍世界。一时间,有关中国成为此次欧债危机的“解铃人”,或者充当“世界经济消防员”的议论不绝于耳。在一些人眼中,中国俨然即将成为欧洲的“救星”。外界还关心,此次中国的表态,似乎带有附加条件,即希望欧洲能够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其实,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与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不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昨天所表态的,“我不认为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么,撇开这一所谓的“条件”,中国究竟该不该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之时援助欧洲?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要厘清的是,援助不等于“拯救”,参与援助也不等于成为主要援助体。“救”字的背后,存在着有没有能力去救的问题。没有能力硬要去救,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了。但“援助”不一样,“援助”可多可少,只是一个数量大小的问题。无疑,阻止欧债危机的继续蔓延,需要欧元区内主要国家担负起主体责任,稳住欧元。

  更直白地说,这主要是欧洲人的任务,而不是中国的。很多人在谈及中国有没有能力救欧洲的时候,想当然地将“拯救”欧洲的重任全部扛了下来,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外交部昨天也有个讲话,称中国坚定支持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手救援希腊等国的机制,将是欧元和欧洲市场长期、负责和积极的投资者。这句话虽然比较原则性,但指出了实情。事实上,早在这次温总理的表态之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增持欧元债券、推动中欧经贸投资合作等一系列积极举措,支持欧元区国家克服危机。援助已经是现在时,而非将来时。

  其次,中国帮助欧洲度过债务危机,符合自身利益。中国尽力援助欧洲,从政治角度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更为凸显。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始,中国为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所作出的努力可圈可点。中国在此问题上表现出姿态,自然也有助于在其他外交事务中获得一定的主动权。今日之国际社会,各经济体深度融合,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会将自己孤立于全球。

  从经济层面观察,倘若欧盟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消费投资进一步疲软,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中欧双边贸易增长。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无论如何,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不会是好消息。而来自中国的援助,可以起到资金支持和提振信心的作用,可以缓解和抑制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还要认识到,这里所指的援助,不是无私馈赠,而是有着成本与收益的投资。中国目前外汇储备总量已达到3.2万亿美元,且不断受到美元贬值的“侵蚀”。如何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进行更科学的资产组合配置,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愈加显得重要而迫切。而欧债危机可能“危中有机”,中国在伸出援助之手时,或许可以挖掘出新的投资价值。

  因此,现在的主要问题,其实不是中国要不要在欧洲出现危机之时帮衬一把,而是参与的程度有多深,又该如何参与。一些欧元区国家现在比较渴求的,是希望中国能够购买他们的国债,这多少有助于其脱困。但选择什么国家的债券,选择多大的数量,主动权在中国。在做选择时,也应考虑到主权债务的违约及其后的债务重组等风险。从欧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在形势稍微好转时,就又开始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的投资。概言之,中国到欧洲不是来当“救星”的,若是能够通过“援助”实现双赢,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