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超级稻能让农民受益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1 04:05 来源: 深圳商报

  □ 舒圣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132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照亮了全世界;38年前袁隆平研制的杂交稻,解决了全世界吃饭问题。如今,当袁隆平院士超级稻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的消息传来,祝贺与感恩之声不绝于耳。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将水稻亩产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900公斤,虽然年逾古稀,依然淡泊名利,奔走劳作于田间地头,孜孜不倦于提高水稻亩产、消除饥饿的毕生事业追求。这样伟大的成就,这样执着的精神,足以成为感动中国甚至感动世界的共和国脊梁。

  袁隆平已经把下一个奋斗目标设定为亩产1000公斤,“也许十年左右时间,等我变成‘90后’时,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如果老天作美先生长寿,这个高产目标被袁老攻克想必只是时间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庞大而且耕地紧张的大国来说,有袁隆平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我们既不能漠视其丰功伟绩,更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相比之下,网上那些诸如“高产不可避免伴随品质下降”、“高产就是掏空土地肥力”之类的风凉话,不仅是无知的更是无耻的。

  但是,这却让我想起几年前“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大讨论中,一个农民所说过的话。农民对袁隆平说:我要感谢你,因为你帮我提高了产量;可我也要埋怨你,因为粮食生产再多也不赚钱!这是为什么?农民说得不对?当然不是!但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搞科学技术攻关的袁老所能回答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难免要使袁老的超级稻研究成果在社会效果上大打折扣。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对水稻增产来说绝不只是“多收了三五斗”,然而换算成人民币,农民增收效果却几乎等同于叶圣陶先生描述的“多收了三五斗”。

  众所周知,水稻增产不仅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经济增收。按照一般的理解,水稻产量越高收成越好,农民收入就会越高。因此农民应该是最为感谢袁隆平的群体才是。事实上呢,有土地财政依赖的政府官员和苦于耕地红线限制的开发商,可能才是最为感谢袁隆平的人;因为袁隆平的科学研究让更多的土地退耕建房成为可能。本该最为感谢袁隆平的农民,却对水稻增产新技术有点高兴不起来:粮食产量固然是高了,可化肥首先涨得更高,水稻价格甚至还可能下跌。

  农民离开土地才能致富,是当下农村最为真切的现实。一项新农村调查发现,就连山西大寨——当年全国农村建设的榜样,现在也很少有人种地了。如果我们用“血汗工厂”来形容一些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企业,那么显然,我们的农业恐怕是一种要比“血汗工厂”更血汗的“血汗农业”。袁隆平能让农民拥有更高的水稻产量,却无法让农民因此拥有更高的收入,这不是袁隆平的悲哀,却是农民的不幸。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实习禁令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