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说难释公众质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苏群
日前,国家统计局官员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居民感受与CPI实际涨幅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个体总体差异的问题,这是统计的专业数字;二是地域间的差距;三是因为对比的基础和标准问题,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四是统计数据的实质问题。
在这里,国家统计局官员将居民对CPI统计数字的质疑,说成是“个体总体差异”问题。并且强调:“每个人心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的确,有钱人跟普通百姓所感受到的生活压力(甚至是“生存压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少数生活享受“特供”、名烟美酒有人接送的官员们和天天为一两毛钱“斤斤计较”、靠吃低保的维持生存的人群所感受到的物价上涨的压力也理所当然地大相径庭。然而,这些差异是否足以证明居民对CPI数字的质疑有误?
鱼肉蛋奶价格飞涨、果菜粮油成本高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的烦恼。要知道,靠工资吃饭的人毕竟是大多数。
近年来,公众对于“被平均”都有切身体会,有记者提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般是平均数,但不同群体的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怎样能够更完整地反映出这种差异?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平均数确实有它的局限性,掩盖了差异。统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解释整体的,收入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和平均身高、平均寿命的意义相同,即刻画总体,所以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平均数是必要的。
可是,不同人群对于物价的感受是否也能像城市的房价和居民收入一样“被平均”呢?
去年年底,国际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现在已有67万个家庭拥有百万美元以上的资产,位列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这一数量仅占中国家庭总数的0.2%。报告还指出,在中国,0.4%的中国家庭已经占有70%的国民财富,反映出中国财富集中度相当高,已远大于国际上0.4%的警戒线。
面对不断上升的物价,绝大多数人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如果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导致他们对CPI统计数字产生错觉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标准能够证明所发布的CPI数字正确可靠呢?
国家统计局能够正面回应社会对统计数字的质疑,这是一个进步,值得肯定。这彰显了我国政府行政工作正在逐步走向透明和公开。我们也知道,CPI的统计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非常专业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无论如何,所统计的数字最终要面向社会大众,最终要让人信服。因此,如何使之更科学、更合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