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本周推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2 06:32 来源: 时代周报

  ☉报道篇

  教育部孵化基地“孵”出12栋住宅楼

  作者:张育群胡泉

  来源:9月15日《南方周末》

  春晖世纪2007年2月拿着一份和教育部共同兴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同(后来被证实是假合同),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低价拿到了一块研发用地,却盖起了12栋LOFT住宅楼“北清创意园”,卖给了450名购房者。据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下称“生命园”)董事长袁曙光透露,相关利益方仅此项目就获利超过3亿元。

  在工业园区低价拿地、打擦边球进行房地产住宅开发,是在中国3400个工业园区里,经常发生却鲜为人知的违规行为,不少人通过这种隐秘路线牟得巨额利润。但这次在生命园这个全国最大、中央领导人经常垂询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里,春晖世纪的违规行为,遭到了以袁曙光为首的园区管理者的强烈抵制。

  这项目基本上算是空手套白狼—从合同签约开始,第一笔土地款就开始拖欠,直到两年后项目快销售完,生命园公司跟春晖世纪打官司后才拿到;而春晖世纪至今仍拖欠了建筑公司1.3亿元的工程款以及监理、设计费。春晖世纪几乎只花几百万土地款就撬动了这个价值5亿元的大项目。

  据知情人士介绍,对于这个项目的处理,从北京市委到园区立场都很鲜明—这样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不允许出现土地违规行为,北清创意园必须恢复土地的研发用途—这意味着,必须清退购房人。从现在商讨的补偿方案来看,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希望生命园公司能够给购房者适当补偿。但该项目周边房价已较2008年时升值一倍,这意味着,无论如何,国有企业生命园公司都要多掏出数亿元,才能为这一骗局埋单。

  点评:像这种靠国家政策倾斜,从而获得低于市价的资源,继而转手将其寻租的戏码,对国人而言早已不再新鲜。但此事事关教育部,事关中关村,事关北京大学,所以仍然足够夺人眼球。许多以科技、文化为名义的项目,成为一个个利益黑洞,深不见底,公义被私利绑架,此文是照进黑洞的一缕阳光。

  ☉评论篇

  “特供”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

  作者:鲁宁

  来源:9月19日《东方早报》

  上周五,新华社发布《“特供菜”内幕:浙江少数权力部门在山区建绿色农供基地》的调查报道,公开揭露“特供”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已发展到无所顾忌和巧立名目的程度。在此,有必要对被新华社记者“逮”个正着的浙江省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少数权力部门作“二次曝光”。

  食品短缺年代,大多数主副食品都采取凭票限量供应,一定级别的官员和某些统战人士,在票证之外,可享有不同程度的“特供”,也即他(她)们在普遍的限量供应之外,每月可再多拿到少量的肉、蛋、糖之类的“额外配给”。简言之,那时的“特供”虽说也系特权思维作祟,但终究第一需要自己花钱买,第二数量也受严格限制。加上那个年代缺乏信息传播手段,绝大多数百姓都被蒙在鼓里,社会倒也“相安无事”。

  今天的“特供”则不然。维持“特供”不是仅为“多吃多占”,而是为了既吃得便宜又吃得健康安全。名目繁多的“特供基地”建设,皆打着“富民、脱贫、生态、有机”等旗号,所动用的皆系本该真正用于山区农民扶贫脱困的纳税人之血汗钱。

  建立于“特供”之上的“安全”,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它与胡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我们从不否认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治愈食品安全“大面积溃疡”所做的种种努力。但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严肃挑明,只要专供少数人享有的“特供”继续存在,绝大多数老百姓所依赖的“普供”就一定问题多多。一言以蔽之,“特供”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敌人!

  点评:特供古已有之,觐见朝贡带的都是各地稀奇珍宝,特供亦非中国所独有,苏联的解体就有特供使然一说。然而,“过去有”和“别国有”都不能成为今日特供肆意横行的借口,孟子早就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现代政治意识日益普及的情形下,大伙更加会问,“凭什么主人吃有毒的,仆人都吃好的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