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级风潮波及中国 惠誉发出降级威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19:4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当下评级机构的效力实在不容小觑。

  在欧元区翻江倒海之后,评级机构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近日,与标普、穆迪同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惠誉已表示,若中国银行业的危机继续侵蚀投资者对宏观金融稳定性的信心,该机构可能在未来6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均为惠誉对中国做出此番举动的诱因。“惠誉认为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将出现实质性恶化,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发放的贷款,在惠誉眼里就是中国金融系统的巨大包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一位不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今年4月,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的分析报告称,负面的评级展望反映了对中国债务规模和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激增的担忧,这些信贷严重缺乏信息公开透明度。

  有了欧元区的前车之鉴,信用被下调的中国很可能会惹上一身麻烦。欧债危机之后评级机构频繁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多国降级,导致融资困难;而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整个欧元区陷入了债务泥潭,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一旦中国信用评级被调低,势必会增加市场对我国违约风险的预期,从而推高融资成本。融资成本上升又会进一步增加违约风险,导致整个金融市场恐慌加剧,并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问题真有那么糟吗?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金融投资委员会主席孙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现在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周期。虽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但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中国银行业与地方政府债务等存在一定风险,但完全可以化解。“中国并没有降级的必要。”

  同为全球顶级评级机构的穆迪和标准普尔公司对于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也与惠誉持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他们依然看好。标准普尔常驻新加坡的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表示:“中国的银行借贷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且监管者做了大量风险防范。即便出现风险也会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外汇收入等做补充,抵消负面影响。未来6个月至2年内,降低中国评级的可能性低于30%。”

  实际上,中国银行资产质量比世界许多同等评级的欧美国家要好得多,这在多个评级机构眼中已经是共识。惠誉又为何“逆道而评”?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评级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欧美资本的评级机构,不可忽略惠誉来自外部的压力。“欧洲认为,惠誉等评级机构的做法有意针对欧洲,在这种背景下,惠誉需要找到新的‘黑名单上榜者’,以亮出自己所谓‘公正’的姿态。”

  虽然中国的问题并非想象中的严重,但对于惠誉提出对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地方债务等领域的担忧,中国应该认真梳理相关风险点,逐一排除与化解,防止形成系统性风险。

  对此,马遥建议,中国必须加强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对地方投融资的监管。一方面,中国在处理银行资产时要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予以重视,监管部门需要通过出台一系列审慎的监管措施对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数量予以控制,保证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地方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多元化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并严格发债流程和健全债券交易平台及规则,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分享更多
字体:

滚动新闻其它文章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