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向陆”未尝不风光(社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从历史经验看,要从根本上走出全球经济危机,必须依赖于“三新”,即新技术、新思想、新市场。现在,大家对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新突破寄予厚望,并且认为这种突破很可能最先发生于美国,这也许是美国国债还受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新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难以预测难以把握,以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在某些方面获得突破并非没有可能,但要形成系统性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甚至会明显感到心有余而不足。同时,我们能否在新思想和新市场上这两个方向上有所作为呢?

  本周的两则新闻正好可以为此提供某些思路借镜。一则是欧美方面的新闻,那里的情况仍在恶化。在美国,美联储以“卖短买长”的形式购买4000亿美元国债,引起全球金融市场不同程度的抛售;美国众议院意外否决了一项拨款议案,这可能导致美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在10月份关门。在欧洲,希腊主权债务违约概率持续上升,欧债危机仍无实质性解决方案面世。如此等等,不容乐观。还有一则新闻是在中国西安召开欧亚经济论坛的消息,这是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为主体,面向上合组织所覆盖的广大欧亚地区,开放性的高层国际会议。会上提出希望加快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论坛的隆重召开就可以看出前景可期。这两则新闻一则令人沮丧,一则给人希望;一是关于欧美的,一是关于欧亚的;一个侧重金融经济的,一个侧重区域经济。对于中国来说,其战略指向一是向海的,一是向陆的;一是往东的,一是往西的;一个承受着财富贬值的压力,一个散发着财富创造的生气。从这些不同的特质上,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宝贵的启示。它暗示我们,中国除了继续紧盯欧美,紧盯沿海以外,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加大紧盯欧亚大陆特别是中亚的力度。这是一个战略新方向,这里有庞大的新市场。如果我们以开放的思路,在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思路背景下实施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气势与效果都将不同凡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与沿海经济崛起高度相关,并通过沿海经济与欧美市场高度相关,同时,我们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也与此高度相关。利益逻辑是:推动沿海发展——获得并储备大量外汇——国际金融危机之下承受巨大贬值压力,等等。那么,如果我们眼光向西呢?在沿海示范作用下推动中西部发展——与欧亚大陆诸国深度广泛合作,推动其经济发展,并在合作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面,达到中国经济也从陆路“走出去”的效果。这既可以造福我国中西部和欧亚诸国,又有利于巩固我国陆权,使海陆兼备的中国确实兼收海陆之利。历史上就有李鸿章的重视海权与左宗棠的重视陆权之争,今天看来,实际上两权不可偏废,这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性发展、包容性发展、和谐性发展。在目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之下,中国实际上还有比较大的腾挪空间,那就是适当把眼光移向西边,移向内陆,这里既是我国内需的主要“票仓”,也是推动中国继沿海大开放大发展之后的又一波大发展——沿边及内陆的大开放大发展,通过这一轮大发展,一些国际金融危机下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也许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化解。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向陆”未尝不风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