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信任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1: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程亮亮

  俗话说得好,“男人穷不要紧,关键是要上进。”在不少投资者眼中同样如此,资产管理行业特殊性导致行情好坏对业绩影响甚大,然而,一旦他们所投资的“男人”不上进,则可能会弃而远之。

  这就是目前我们的资产管理行业困局的真正原因——信任危机。

  近些年来,公募基金“老鼠仓事件”不断涌现,这些曾经被寄予广泛信任的行业精英们拿着高昂的薪酬,依旧不满于如此,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进行老鼠仓操作牟利。媒体监督报道乃至监管证查证的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说这些东西隐藏得还很深的话,但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整个产业链了解熟悉之后,公募基金的诸多行为已经让人们对他的信任感进一步丧失。

  如今的新股发行价格之高已经让二级市场的操作空间大幅缩水,而背后则是整个资本市场产业链条重心前移的结果。众所周知,在新股上市询价过程中公募基金无疑是“大块头”,而最终的高发行价自然也有公募基金的“功劳”,然后新股破发潮纷纷上演,使得公募基金在很多时候都可谓“自掘坟墓”,成为最后接棒者。

  与此同时,在二级市场的操作过程中,一直倡导价值投资理念的公募基金同样在不停地砸着自己多年来努力竖立起来的所谓“理性投资”的招牌。近些年A股市场所谓“黑天鹅”事件几乎一直都有公募基金的身影。而前段时间更是爆出公募基金炒作超级短线获利的消息,让这些一直倡导价值投资的理念瞬间无地自容。投资者的大量赎回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同样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另外一个阵营——私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跟券商集合理财同样在遭遇着各种不信任。

  券商集合理财背靠中国资本市场调研团队之第一根据地——券商研究所,而今年以来券商“研报门”屡见不鲜,令投资者对券商研究报告的信任度大幅降低。作为专业研究机构,某券商出台的研报预测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将达到数百元的高位,而随后的澄清却称在撰写报告之时搞错了小数点的位置。这类“低级事故”频发,也让作为社会精英的券商分析师整体的信誉大打折扣。

  背靠“专业”的研究机构,券商集合理财的产品业绩同样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要知道,他们还有比公募基金更灵活的操作模式,没有最低仓位限制。阳光私募基金则更是夸张,今年你“称王”,半年、一年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所有的投资理念都是短期而为,好光景难以延续,投资只能快速“开溜”。

  这就是信任危机。而在整个资管行业中,似乎同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一旦这个行业中通过非信任的方式“活得很滋润”之时,效仿者将会层出不穷。而最终的结果则是因为缺乏信任而丧失“群众基础”,走向末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