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抗大精神”胡杨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4:20 来源: 经济日报

  1958年仲夏的一个日子,塔克拉玛干沙漠破天荒地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队轻骑在蜿蜒的塔里木河畔扬鞭飞驰。

  轻骑奔上一座沙山,为首的一位将军挥动马鞭,画出一个苍劲而铿锵的圆:“这里,就在这里,就在这里给南疆人民建一所大学!”

  这里就是今天塔克拉玛干腹地的阿拉尔,这支轻骑就是从南泥湾走来的兵团人,这位将军就是威名赫赫的王震。

  时不我待。就在这年的10月15日,在这个亘古荒漠里,在早到的第一场风雪中,塔里木大学铲起了第一锹奠基的土。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成为我们塔大的第一任校长。

  大学刚挖出第一个容身的地窝子,首批大学生就来报到了。与其说是来报到的大学生,不如说是来参加露天夜校的建工队。

  晚上,马灯和黑板挂在胡杨树上,学生坐在沙滩上,书本放在膝盖上,胡杨林成为上课的地方;白天,左肩背着书包,右肩扛着锄头,边学习边开荒,沙漠成为宽敞的课堂。

  校舍自己盖,粮食自己种,教具自己做。挖地窝子当做房,红柳野麻编成床,土坯垒起讲坛,石灰做成粉笔,汽油桶改装成火炉,墨水瓶制作成煤油灯……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燃烧着师生们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

  196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今日抗大”的文章,介绍了这所抗大式的学校,国人这才知道,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还有一所大学。

  塔里木大学的壮举引来了世人的关注,也引来了大江南北献身边疆的热血青年。大学创建初期,全校只有19名教师、500名学生,而如今,各个门类的教授老师已达千人,在校学生超万名。

  大家一定品尝过汁多味美的库尔勒香梨吧。闫春雨教授就是一位资深的梨子专家。1961年,闫春雨从牡丹江来到塔大,从此,他与香梨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为了全身心投入教学,他把一对儿女寄养在亲戚家里;为了研发香梨新品种,他15个春秋坚守在梨园里;为了观察香梨开花坐果全过程,他通宵达旦守候在梨树下。精神感动上苍,1988年那个金色的秋天,他的早熟梨新品种新梨7号在天山南北结出黄澄澄的硕果……

  在塔大,像闫春雨这样的教授数不胜数,他们来自岳麓山下、西子湖畔、沃土中原、黄浦江边,来时,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如今,他们都已两鬓斑白……

  有这样一组数字:建校至今,塔大培养了数万大学生,这些塔大学子,90.69%留在了新疆,72.6%扎根在艰苦的南疆。在南疆五地州和兵团四个农业师的各级农业部门主要领导中,塔里木大学的毕业生达到90%;在市、县、乡镇和兵团农牧团场的科技及管理骨干队伍中,70%是塔大毕业生……

  胡杨不老,红柳芬芳,塔大正年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