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生死不移创伟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4:20 来源: 经济日报

  我叫吐尔逊阿依·巴图尔,是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的一名维吾尔族军垦战士。

  四十七团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十五团是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从进疆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边防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责任。1954年,十五团集体转业了。他们把开垦出的4.5万亩耕地无偿交给地方政府,然后向塔克拉玛干纵深开进,去开发建设今天的兵团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从此,这支部队留在了和田,老兵们把根扎在昆仑山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在这样的地方扎根创业非常艰苦。他们挖地窝子、制扁担、编筐子、开荒种地,官兵们披星戴月,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手上打满了血泡。

  共和国需要屯垦戍边。为了使屯垦戍边千秋大业薪火相传,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全国动员数万女青年参军入伍、投身边关。十五团也陆续加入了200多名来自山东和湖南的女兵。60年光阴荏苒,当年俊俏的姑娘们,缕缕青丝变成白发,她们成了军垦战士的妻子、母亲和奶奶,兵团的儿女们给了她们一个共同的名字——“戈壁母亲”。

  今天,不少老战士的遗孀依然健在。但她们没有回归故里,没有离开塔里木,依然守望着与丈夫并肩开垦的这片土地。

  从1949年进疆,到离休、离世,四十七团的老战士绝大多数人没有离开过和田。1994年,一位兵团领导来到四十七团,问这些老兵们:“你们回过老家吗?”“没有。”“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一连听到3个“没有”,这位领导落泪了。回到兵团后,他立即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接到乌鲁木齐走走看看。

  还能成行的只有17位老兵。他们先坐汽车到和田,然后坐飞机到首府乌鲁木齐。兵团把他们安排在最好的宾馆。房间里的许多设施,老兵见都没有见过。冲水的马桶,淋浴的喷头,怎么使用?床上铺的布单,那样平整,没有一道褶子。他们不敢坐,不敢掀。有几位老兵就穿着衣服,在房间的地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他们来到石河子广场王震将军铜像前。老兵们熟练地排列成一个方阵,向他们的老首长报告:“报告司令员!二军五师十五团老战士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的屯垦戍边任务。现在我们离休了,但已经将屯垦戍边的任务交给了儿女。我们将牢记您的命令,代代扎根新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