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贵州湄潭:满目苍翠沾衣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4:20 来源: 经济日报

  秋日的云贵山,满目苍翠,令人心醉。

  9月下旬,记者行走在贵州省湄潭县城南部的兴隆镇大庙场村的云贵山组,连片起伏的茶园,犹如碧绿的海洋。

  蜿蜒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芳草、繁花,一栋栋别致的农家小楼掩映其间,持续的大旱并没有影响到该村的生产。

  过去被人们誉为荒山野坡的云贵山,2002年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建设起来了千亩茶园。

  村民李朝华是当时第一个带头种茶的,当年他就把自家的4亩坡地种上了茶树。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他家的茶园已达到22亩。

  回忆起当年种茶的情形,李朝华依旧满脸兴奋。“为了赶时间,我们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当年冬天冒着严寒,不管天晴下雨,锄地起垄。那时的云贵山,交通不便,为及时把茶苗运到田间,村民们有的肩扛,有的手抬,把茶苗一捆一捆地从山脚运上山来。为抢时间,有时候白天栽茶苗,晚上打着手电、火把,下山背茶苗。”

  就这样,前后用了4年时间,使整个云贵山变成了一座大茶园。这个茶园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使农民过上富裕日子。

  村民覃德孝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主要种玉米,留不住水,一下雨,整个山坡都是洪水,泥土被雨水冲走,土地越来越差,很多地方成了光秃秃的一块。自从种上茶后,雨水再大,也不会见到泥水俱下的情景。”

  如今,云贵山的茶园全部进入丰产期,一亩年收入超过4000元。村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有的还开上了小汽车,走上了致富路。

  像这样的例子,在贵州省湄潭县比比皆是。

  湄潭县是我国200个石漠化工程治理试点县之一,境内山地占82.6%。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10.57万公顷,占该县国土总面积的57.31%。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达452万吨。

  2002年以来,湄潭县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76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47.94%。很多低产坡耕地都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高质量林地,可抵御50年一遇的干旱灾害气候。该县还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在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中,湄潭县在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抽调各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方案编制小组,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各部门还指派专人负责工程调度,并对100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工作的连续性和操作技术规范性。

  由林业、水利、发改、农业、畜牧等部门的业务领导组成管理监督小组,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巡回检查,实时监督工程质量,实时通报工程进展及实施情况,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进度。

  做好生态修复,湄潭县在多种树的同时,努力少伐树,积极推广沼气池、节能灶。目前该县农村超过3.1万户的家庭在使用沼气。

  在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中,湄潭县在积极做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该县悠久的种茶历史,积极引导农户在国家投入的基础上,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在25度到30度的坡地上退耕还茶2.36万亩,直接带动近1.33万户退耕户致富,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不足2000元上升到6000多元,为农民建成了一座绿色银行,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确保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湄潭县从2008年起,实施了“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该工程使茶园的病虫害明显减轻,抗御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效果。

  该县湄江镇核桃坝村,2002年茶园就初具规模,但是传统茶园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相对而言,茶叶的价格也较低。

  2008年,该村按照“每亩茶园配置17株桂花树”的标准,种植桂花树13万株,将传统茶园全部改建成生态茶园,“茶中有林,林中有茶”,取得了显著效果。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告诉记者:“实施生态茶园改造后,每亩茶园年产值增加600元左右。仅此一项,我们村每年就增收460万元。”

  今年,湄潭县正式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根据规划,该县未来5年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7个,总投资额达到7.67亿元。“我们希望通过10年的建设,到2020年,使我县的林地面积达到10.40万公顷,森林保有量增加到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7.94%。”湄潭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明辉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