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走基层记者谈产业:科学定位可持续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10: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总编室记者胡文鹏(右二)、副刊部记者李丹(右三)做客中经在线访谈 (吕梦一/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7日讯 近段时期参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经济日报编辑记者一批批下到了基层,发回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这其中不仅有“基层见闻”、“基层发现”这样的见证,还有“蹲点笔记”这样的思考。作为参加“走转改”活动代表的李丹和胡文鹏26日在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时就表示,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进行有规划的科学定位,这样才能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一没产业基础、二没交通优势、三没人才资源、四没资金支持。”胡文鹏在到达河北武强县之前心里就在想这个地方到底是靠什么把乐器产业发展起来的呢?从1989年以来仅有一家乐器厂到现如今的有近十家,农民们从不知道大号小号为何物到现在乐器制造的行家里手,从一开始当地产业能力仅能生产长笛、黑管,到现在可以做萨克斯、提琴、吉他等各种各样乐器,“甚至可以组建成一个乐队”他形象的比喻道。据了解,今年圣诞节的时候,将会有三万把武强的吉他在德国的大中小的超市销售,跟国外的产品同台竞技。武强县在乐器产业方面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当地农民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产业定位的科学认知和对于文化事业的交融与传承,这是通过采访带给胡文鹏最贴切的感受。
在西藏高原采访的李丹在介绍自己采访经历时就感到,在经济方面的转型,可能更多的是从一种不可持续的,然后转成可持续的这种发展。比如说,一些环保的、绿色的产业,像旅游业,更加符合人们的要求。“就像这次他们武警二总队在建设过程中,对西藏的环保也非常重视。比如说他们在施工之前,要挖地基,要先把这个地上的草皮整体铲起来放在一边配置几个月,不要让它死掉,然后等到这个塔架设起来以后,再看到哪儿有空地,再把这个草原原本本地植在塔架的底下,这个对西藏的生态平衡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他们不惜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在条件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这个施工也获得了一个环保的奖项。”她说。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