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离开欧美的日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18:3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钮文新

  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到来似乎已成必然。

  北京时间9月20日晚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再次调降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将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5%和2.7%调降至1.5%和1.8%,调降幅度达到1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三次下调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而此次是调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这当然不是最后的结果,未来继续调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实,现在欧元区除德国以外,其他经济体都已经失去了增长动力,而现实的经济增长也不过在“零”附近挣扎。就像IMF在同一份报告中提醒:如果发达国家的财政改善是以牺牲国民可支配收入为代价,那么欧美经济都可能会陷入停滞。

  对美国,如果工薪税削减以及失业补助计划在美国不获延期,美国经济增速将严重减慢;与此同时,如果中期财政改善政策未获落实,普通家庭及商贩对经济前景抱持更悲观的态度,显著增加其存款率,结果是经济增长可能将面临“失落的十年”。

  这绝不是IMF危言耸听——除了债务重组,人们看不到拉动欧美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这需要明确的产业政策,以及值得期待的收益前景。消费?这需要国民收入增长、失业减少,社会保障充实。出口?这需要强大的外需和自身“可出口商品”的充裕。

  这三驾马车哪个强劲有力?看不出。而能够看到的都是负面,比如:财政紧缩必须减少社保开支;政府被一个个紧急的债务问题困扰,根本无力顾及长远的产业发展;国民收入被历史债务拖累,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在增加储蓄。

  经济要增长总要有人愿意花钱不是吗?但欧美的政府没钱可花了,消费者没钱可花了,企业不愿意现在花钱。那谁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必然停滞,衰退仅一步之遥。

  再说中国,加入了WTO、而且已经履行了全部承诺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独立自主”。2008年之前的一轮经济过热,不就是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的必然产物吗?不过,现在中国恐怕很难再指望欧美经济的复苏了,而是“如何避免欧美经济衰退把中国经济拖向萧条”。

  这当然需要依赖内需经济的强劲。但不幸的是,作为总需求政策的货币政策正在通过紧缩严厉地压制着中国的内需。今天中小企业的困境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明。

  有人认为,中国要扭转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势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存续的中小企业就是应当被淘汰的产能。

  大错。第一,“旧的去”容易,“新的来”谈何容易。仅仅通过消除旧的,改变“新旧比例”关系就是转型吗?这种“数字游戏”只会让中国经济出现“旧的去了,新的没来”的青黄不接。如果真那样,中国就惨透了。

  第二,什么是“新的”?去看看多晶硅吧,不就是新的“出口加工”?不就是新的“落后产能”?我们需要的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提高产业链的张力,在优势传统产业获得更多利润,而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

  第三,必须把握好转型的节奏和速度,否则青黄不接就是危机最容易爆发的突破口,万万需要接受日本的教训。

  “离开欧美的日子”已经来了,中国应该怎样过?商务部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速正在下滑。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一般消费品出口会大幅下滑,因为越是危机深重,欧美对中国中低端消费品的进口需求可能反而会上升。但无论如何,中国都必须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将是未来10年,我们非做不可的事情。

  最后,必须提醒当局注意货币紧缩的烈度,如果非等到大量实体经济破产再转向,那中国经济将如同日本,落入流动性陷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