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谭浩俊: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全球最佳央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金融领域权威杂志《欧洲货币》日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2011年度最佳中央银行行长和最佳财政部长颁奖典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获今年全球最佳央行行长奖,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库部长韦恩?斯旺获最佳财长奖。(9月26日新华网)

  对于自己能够获得备受全球关注的年度最佳央行行长奖,周小川在颁奖典礼上是这样自述的:第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措施的一部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扩大货币供给,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第二,今年以来,为确保经济平稳复苏,实现经济软着陆,中国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三,作为转型经济体,中国不仅要防止通货膨胀,而且还要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起重要作用。

  从周行长的此番表述中,我们似乎能够明白,我国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或许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更大的成就在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在稳定发达国家经济方面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显示出更强大的制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这次评选的结果看成是中国央行当选“全球最佳央行”更为恰当。

  但就国内而言,时至今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仍然有些许争论。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最初作为“一揽子”措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应该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该政策发展到最后似乎并没有像我们预计的那样,这可能是缘于我们并没有充分预测过金融危机的走向。目前,市场上投放的货币大多给了政府融资平台、开发商等,即便是实体经济,也只限于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中小实体经济基本没有得到货币政策的支持。如果在政策紧缩前的时间内,二十多万亿的信贷资金都投向了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即便经济增速放缓,也是由结构调整和转型引起的,而不是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造成的,同时,银行也不会陷入“两难”之中。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准星偏离,信贷资金“走偏方向”,中国经济才开始在“钢筋混凝土”的堡垒中放慢脚步,也才直接导致我们产生了“率先复苏”这一错觉,盲目地向世界作出了“率先复苏”的承诺,这为今天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埋下了祸根。经济增速放慢,很大程度上与信贷投放没有准星关系密切。

  笔者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增速不能放缓,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目前情况看,完全是“钢筋混凝土”代表的实体经济增速放慢造成的。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实体经济就没有出现过好转,今年以来更有恶化趋势。实体经济的危机中,谁又该承担责任呢?

  可叹的是,在信贷资金都投向国企的同时,地下金融活动、民间借贷却十分猖獗,高利贷等违法行为随处可见。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因为融资难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堪忧。如果此时还在高喊“金融秩序稳定”,真不知道所谓的“金融秩序稳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欧洲货币》把“全球最佳央行行长”这项殊荣颁给了周行长,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央行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无数事实也证明,无论是信贷放任还是货币紧缩,中国都是世界上贡献最大的国家。信贷放任使得世界经济避免了更进一步的下滑与衰退;货币紧缩则给予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空间,让中国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蓄水池”。而未来,中国央行还会为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体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实在难以预料。“全球最佳央行”还将保持多久,也是个未知数。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理当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作出努力,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些都要建立在不损害本国经济利益这一基础之上。这几年中国的货币信贷政策,显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面对着“全球最佳央行行长”背后的“全球最佳央行”这项殊荣,更多人的心里也只能是五味杂陈。(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央行为何要推出M2+

  王振峰:如何解读周小川“援欧时机论”

  谭浩俊:民企老总出逃 留下的疑问谁来解答?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