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烈村粮食生产有“三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7:36 来源: 经济日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王烈村是个典型的苏北村庄,有村民900多户,4000多人。在王烈村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记者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显得格外齐整,丰收在望。“再过不到两个月稻子就该收了,今年长势很好。”村民陈启花声音洪亮,透着一股实干劲。“俺家四口人,种着10亩地,每年一季水稻纯收入1万多元,算上麦子的话,有2万元。”

  村委会主任王守远原是村民眼中地道的庄稼“把式”,如今成了新兴农业科技人才,还是村农机插秧服务合作社的社长。记者见到王守远时,他刚听完县农委来村里举办的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你要问为啥俺们村水稻长得这么好,俺看主要有3点:国家农业政策落实得好,农业技术服务到位,再就是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提到粮食生产,王守远打开了话匣子。“现在俺们种粮食完全没有负担,还有各种补贴。小麦良种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15元,再加上土地补贴、农资补贴,每年一亩地国家补贴有100多元。”王守远说。

  “粮食种出来了,国家有保护价政策,去年水稻保护价是1.05元/斤,今年是1.28元/斤,每斤涨了0.23元。”王守远说,粮食价格上去了,村民种粮就有了积极性。“管理、施肥、打药就舍得花钱花功夫。各种投入跟上了,只要气候好,就不愁收成不好。”

  除了粮食补贴外,各类农业机械与生产关系密切,因此对农业机械的补贴就更为重要。王守远告诉记者,国家对各类农机都有补贴,补贴力度和覆盖面也在不断加大。有了国家补贴,购买农机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要10万多元,国家补贴下来,只要5万多元钱就能买到。”

  农业技术服务有保障

  村民李晓明今年48岁,家里五口人,夫妻两人加上儿子、儿媳、孙子,种着15亩地,还经营着一个养猪场。李晓明告诉记者,现在种地省事了,村里统一浇地,在管理上,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施肥村里统一指导,“听大喇叭广播,叫打药就打药,叫施肥就施肥,自己操心很少。”

  采访中,村民们一再强调地方农技服务的重要性。推广优质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大对群众的技术服务及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这些是粮食丰收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遇到病虫害、灾害天气,县农委都会在电视台提醒,或者打药、施肥,或者浇水、排灌。”王守远告诉记者,县乡农业部门服务到位,村里更是及时通知,“俺每年光是在村委广播各类农事通知就有50多次。”

  去年,平明镇成立了5个农业生产技术小组,对生长期稻情实施全程跟踪监控,及时提供专业指导。

  机械化生产有保障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从种到收几乎离不了机械,一年到头忙不到两个月。”李晓明感慨道,他家新添置了一辆四轮拖拉机,耕地、耙地、施肥、浇水、拉庄稼,用处大得很。

  王烈村党支部书记姜同亮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各种农业机械已经十分普及,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大型、中型、小型,一应俱全,“在王烈村,拖拉机这样的小型农机几乎家家都有,大型农机村里也已经有400多台。”

  2006年10月,王守远等几个人成立了农机插秧服务合作社。当时合作社只有5台手扶插秧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10多台手扶插秧机、6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48台收割机、4台75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以及110台手扶拖拉机。合作社为村民服务,村民也可以出钱、出机械入股。除了能够完成本村1万多亩地的耕种收之外,农忙时合作社机械还能外出作业。

  说起机插秧的好处,王守远如数家珍:机插秧不但省事、省种子,而且能提高抗灾害能力,管理也方便。以前直播稻种就那么撒在地里,厚的厚薄的薄,长出来根系也浅,一遇到大风就容易倒伏。机插秧稻田密度则十分均匀,行距30厘米,株距12厘米,不仅有利于采光、通风,而且抗倒伏、易除草,产量也大大提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