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八连丰”是如何实现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06:45 来源: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从农业部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第八年丰收,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众所周知,我国粮食生产至去年已经实现连续七年丰收,今年粮食生产能在高起点、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八连丰”实属不易。特别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还经受了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一系列严峻的考验。那么,今年秋粮丰收的原因何在?对明年的粮食生产有何重要启示?记者来到了河南、黑龙江、湖北、贵州等地,进田间、访农户,一探究竟。
湖北荆州:优化结构水稻丰收
本报记者魏劲松通讯员彭贤荣
湖北荆州秋粮丰收,稻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晓祥摄
金色的稻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往穿梭,大路上运粮的车子堆满了稻米袋,农民们流着汗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9月底,记者来到湖北水稻主产地荆州各县市,一幅秋粮丰收喜登场的画卷映入眼帘。
荆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市粮食总产占湖北省的16%。今年,荆州虽然遭遇了特大旱灾,但该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全市秋粮生产再获丰收。
增加面积优化结构
9月23日,在洪湖市沙口镇长河村,农民们正在晾晒喜获丰收的中稻。二组农户董梅山告诉记者:“现在种子好啊,种下去就是千把斤,我们用的全是好种子,耕地、插秧、收割都是机械化,对增产有很大作用,一亩地可以多收一二百斤。”董梅山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了21亩水稻,因为今年种粮政策更优惠,所以又多种了两亩小麦。
“占荆州秋粮生产大头的中稻已丰收到手,预计增产幅度较大。”荆州市农业局局长陈斌介绍,全市秋粮预计总产71.92亿斤,比上年增长7.31%。
发展粮食生产,面积是基础。荆州市统筹发展粮棉油,确定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依靠丰富的水、光、温资源,采取优化的农艺措施,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复种面积。
科学种植示范带动
荆州市监利县是湖北水稻第一大县,该县汪桥镇闸上村村民越庆友的水稻种植经历在当地很有代表性,2000年以前种中稻,收支基本持平,而后几年改种棉花,从2005年开始种植双季稻。
越庆友告诉记者,“以前早稻品种不好,产量低,品质差,卖不出价钱,以前我们买到什么种子就种什么,现在县里推广‘嘉育948’、‘两优287’和‘鄂早17’,产量高、口感好,去年我种‘两优287’,一亩地比以前增产150斤。”
今年,荆州推广插秧机1680台,完成机插秧面积113万亩。农机的应用推动了高产示范田建设,全市共落实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3个。
龙头支撑订单生产
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订单,直接拉动了粮食种植,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福娃集团是荆州大米加工的龙头企业,现在仅有机稻大米一项,福娃集团每年消化的就达1800万斤,这个数字背后带动的则是2万亩的种植面积和近8万户农户。
监利县新沟镇横台村农民张书洲就是这8万户中的一员,作为企业的订单农户,福娃集团每增加一些检测指标,老张田里的水稻品种就调整一次。“原来种的是普通稻,后来发展到优质稻,现在又发展到更好品质的有机稻。”让老张高兴的是,每调整一次品种,收入都有增加,他家20亩地,一年多收近5000元。
目前,荆州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60家,不断完善的“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使得全市优质稻订单生产达到165万亩,占优质稻总面积的30%,国标一、二级优质稻全部实行了订单生产。
(责任编辑:马常艳)
黑龙江:多方发力玉米高产
本报记者倪伟龄
9月28日,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湾沟村农民于洋(右)向村民展示高产创建丰收的玉米。新华社记者齐海山摄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落实“扩大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措施,重点在“水、土、肥、机、技”五个方面下功夫,玉米生产再获大丰收,预计总产可超600亿斤。
标准化生产合理化轮作
在农垦九三局尖山农场连片玉米高产示范田,1119亩进入“蜡黄期”玉米只待收割。这里是全省北部寒冷地区,积温低,不利于玉米生长。但采用“德美亚1号”早熟耐密品种,加上全程集约化机种机收,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等,玉米单产增至800斤。
今年,黑龙江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856万亩,比上年增加1008.3万亩。在北部麦豆主产区扩大玉米种植规模,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又促进了各作物合理轮作。
黑龙江省坚持把标准化生产贯穿玉米生产全过程,重点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农时把握等关键环节,向标准化要产量。在玉米品种上,引导农民使用耐旱、耐寒、抗逆性强和适合不同积温带的优质高产品种,良种率达98%以上。
加强水利建设建设高产农田
今年哈尔滨市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大顶山水库、江河坝塘修缮工程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45厘米以上超深松面积在890万亩以上,土壤结构明显改善,抗旱、涝、风、病虫害能力显著增强,经有关专家测算,仅深松地块平均亩增产10%以上。仅今年全市就对1214万亩耕地全面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5%。全市亩施农肥达到632.5立方米。
全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新打抗旱水源井10749眼、修建小型集水工程394处,新增蓄水能力8700多万立方米。大力推广各类旱作节水技术,全省坐滤水种面积达到3600万亩,比上年增加1600万亩。
农机合作给力技术指导农户
玉米高产增收还因为充分发挥近年来新组建的440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大机械作用,全面提高了种管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今年,全省新组建的300个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加快推进,其中100个投资千万元的合作社大型机械全部到位,投入今年秋收生产。
为确保今年玉米高产,黑龙江省抽调近万名干部组成宣传小分队,采取印发宣传提纲、走家串户宣讲等多种形式,把惠农政策精神送到千家万户。
全省依托科研院所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实行农作物全生育期跟踪培训指导。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屯、深入地块,在粮食生产各个关键时段,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马常艳)
河南:科技护航小麦增产
本报记者党涤寰
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总产量年均占全国的1/4强,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但今年河南小麦的生产并非一帆风顺。从2010年底到2011年初,河南省遭遇了严重的持续干旱天气,全省的小麦增收形势异常严峻。面对如此严重的旱情,河南依然交出了夏粮总产量626.3亿斤,较去年增产8.2亿斤的优秀成绩单,实现了连续八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在这张沉甸甸的成绩单里,不仅浸满了全省广大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汗水,更蕴含着科技创新、科学种植的巨大力量。
从培育到推广充分挖掘种子潜力
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村民张文明家今年种了10亩地,6月份麦收之后,张家向国家交售了10980斤小麦,即便是正常年景这样的产量也不算低。张文明认为,干旱之年有这样的产量,“关键在于选对了种子。”
张文明家选用的小麦种子,正是近年来在河南省不断推广的良种“郑麦366”。
良种是农业丰产的基础。河南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势,启动了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项目。统计显示,河南省小麦品种已经过10次更新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不足100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最高亩产可达1512斤。
如今,一个由国家队、省级队、地方队和农民育种专家组成的农作物品种育种攻关队伍已在河南省形成。“郑麦9023”、“百农矮抗58”、“郑麦366”等一批优质高产品种,不仅成为河南小麦增产增收的“主力”,而且在全国许多省份“开花结果”。
科技推广从实验室走进田间
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可调控生长状况的节点较多。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和补救的措施得当,对灾年弥补损失增加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春后,河南省针对小麦遭遇持续旱情、多发病虫害等问题,及时组织农业专家,制订了《2011年抗旱浇麦春管技术意见》,提出坚持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因苗管理,全面落实抗旱保墒、合理施肥、防控病虫、普遍中耕、“一喷三防”等五项抗旱和麦田管理关键技术措施。
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这成为今年河南省农业主管部门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据了解,从小麦播种到收获,河南省组织9个省小麦生产专家指导组分包18个省辖市,对小麦生产开展全程督导。全省1.3万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4.8万个行政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病虫情调查,把抗旱春管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到户、落实到田。
在河南郏县,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县农业局78名农技人员与市派5名专家,分包全县374个行政村,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做到村村有农技人员指导、户户有抗旱促春管技术明白卡。
抢收抢种现代化农机最给力
随着河南农业规模的迅速增长,迈向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河南小麦的机收率已经达到了94.5%。
今年,河南各级各有关部门早早就做好了“三夏”农机会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共组织400万台以上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全省共完成机收小麦面积7950多万亩,机收率达到了97%以上。
机械化收割不仅大大提高了小麦收获速度,还有效地降低了收获环节的损失。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还把农民从传统农业劳累而繁杂的耕作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为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必要前提。
(责任编辑:马常艳)
贵州惠水
千台农机助秋收
本报记者王新伟通讯员施国俊
施国俊摄
9月28日,记者在贵州省惠水县三都镇金田村水稻收割现场看到,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村民们把已经收获的谷子一袋袋装上农用车,轻松地运回家。
“我家种了3亩水稻,用上联合收割机不到半个小时就收完了,如果用镰刀收割一个人至少用一个星期,机收水稻真的很划算。”村民李彦宏说。
秋分时节,正值水稻收割的最佳时机,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惠水县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晴好天气采取积极措施组织1500多台收割机械奔赴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抢收。
近年来,该县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到水稻收割季节只能靠一些年老体弱的村民进行收割。针对这一实际,该县农业部门积极引导、指导以高榜田为主的山区、半山区乡镇农民使用小型脱粒机收割水稻,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收割效率;在坝子地区,组织县域内大型收割机帮助收割,通过与省内外农机部门联系,邀请广西、四川、重庆、江苏等省区的70多台联合收割机跨区服务队助收,深入羡塘、和平、高镇、三都、好花红乡、芦山等乡镇帮助农民抢收水稻。
为了打造“一条龙”优质服务,实现标准化作业,该县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组成业务联系、后勤服务、机械维修等专业小组,抽调30余名农机技术员组成5个片区后勤保障服务队,切实搞好调度指挥和机具检修服务等工作,确保机具正常作业。
据惠水县农村工作局局长谢明福介绍,联合收割机每小时作业量3亩至5亩,是人工作业的40倍至50倍。全县今年预计机收10万余亩,仅此一项可为农民节支近千万元,而且大大加快了收割进度,为抢季节搞好秋种赢得了时间。
截至9月28日,全县已投入各类收割机1500多台,机收水稻30000多亩。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