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增加晚秋种植面积 有效弥补大春大旱损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08:34 来源: 商务部网站
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与其他县市一样,罗平县出现了50年不遇的特大伏旱及风雹灾害,由于干旱造成大春的损失也是50年来影响最广、程度最深、损失最大的一年。据农情统计,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4亿元。其中玉米及杂粮受灾面积37万亩,成灾25万亩,损失程度为30-50%的达17万亩,损失程度为50-80%的达4万亩,绝收的达4万亩,玉米产量损失7300万公斤,玉米产值损失14600万元;水稻受灾面积9万亩,成灾8万亩,损失程度为30-50%的达3万亩,损失程度为50-80的达3万亩,绝收2万亩,水稻产量损失1900万公斤,产值损失3800万元。据初步分析,今年大春粮食总产预计为15360万公斤,与计划相比减9200万公斤,减37.5%,与上年相比,减10195.5万公斤,减39.9%。 蔬菜及水产受灾面积7万亩,成灾7万亩,损失程度为30-50%的达7万亩,蔬菜及水产产量损失2800万公斤,产值损失5600万元;生姜受灾面积15万亩,成灾15万亩,损失程度为30-50%的达12万亩,损失程度为50-80%的达2.5万亩12万亩,绝收的达0.5万亩,生姜产量损失7300万公斤,产值损失27000万元;中药材及花卉(万寿菊)受灾面积3万亩,成灾3万亩,损失程度为30-50%的达1万亩,损失程度为50-80%的达1万亩,绝收的达1万亩,中药材及花卉(万寿菊)产值损失3200万元。大春经济作物直接经济损失3.58亿元,与计划相比,减35.8%。为了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我县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的要求增加晚秋生产面积,强化晚秋生产措施,晚秋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原计划全县晚秋作物种植面积19万亩,晚秋粮食总产达到940万公斤,晚秋作物综合产值超过12000万元。其中粮食作物8万亩,含秋荞5.5万亩、秋马铃薯1万亩、秋红薯0.6万亩、秋豆类1万亩;经济及兼用型作物11万亩,含蔬菜2万亩、黄白萝卜4万亩、绿肥5万亩。由于今年灾害程度深,绝收面积逐步增大,到8月底大春绝收面积达到了6.5万亩,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业务部门及时研究部署,调整了晚秋种植面积,在上年及今年开始计划的基础上增加晚秋种植面积6万亩,晚秋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晚秋粮食面积增加到12万亩,(含秋荞由5.5万亩增加到7.5万亩,增加2万亩,秋豆由1万亩增加到3万亩,增加2万亩);秋黄白萝卜由4万亩增加到6万亩,增加2万亩。预计晚秋粮食产量达到1360万公斤,晚秋实现产值1.4亿元。
为使晚秋生产有效推进,罗平县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薯则薯、宜豆则豆的原则,不留空田空地。品种重点以秋荞、蔬菜、黄白萝卜、秋马铃薯、绿肥等为主。阿岗、富乐、马街、老厂、九龙等北路乡(镇)山区、半山区扩大秋荞、秋马铃薯、秋季绿肥、黄白萝卜的种植面积。
二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有针对性地抓好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秋菜以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主;秋荞重点推广半精量播种,开沟分墒、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浅土覆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秋豆以推广免耕点播,增施磷钾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秋马铃薯播种时要增加密度,施足底肥,清沟排水,早管细管,加强晚疫病的防治,确保全苗。
三是选好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病虫害防治。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选择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秋马铃薯以会-2等早熟品种为主,秋菜以长腰白、83-1品种为主;秋豆选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中豌4号、荷兰豆等新品种。
四是适时早播,进行规范化种植。突出重点,抓好关键技术的落实,达到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在7月底至8月中、下旬(立秋节令前后10天)的最佳节令内完成了晚秋作物的播种及改扩种。
五是搞好技术培训,办好示范样板。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进行宣传培训,切实将种植、施肥、防病、保水、抗旱等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以点带面,抓好示范,推动晚秋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业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技站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定人定点定责任抓落实,切实抓好晚秋生产示范样板。县级举办核心样板4000亩,其中阿岗、马街、老厂、富乐各1000亩,其他乡(镇)举办一片100亩以上的晚秋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