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环境污染为祸经济转型 环保部停批园区外危险化工项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09: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化工企业再次遭遇环保风暴。日前,环保部证实已停止受理在工业园区外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各类申请。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透露,此举旨在坚决遏制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高发态势,环保部将于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专项检查。

  中投顾问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对于整个化工行业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污染越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触动越大,比如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环保部此举有利于化工行业的规范发展,但也将增加企业的治污成本。”

  突发事件倒逼环保新政

  张力军是于9月15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视频工作会议”时作出上述表态的,各级环保部门也从15日起正式实施环保部的新政。

  环保部出台铁腕政策的背后,是日益频发的公共环境污染事故。张力军表示,从去年1月到今年8月,环保部共接收并处置化学品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239起。2010年,环保部曾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的相关企业进行摸底排查,发现1.8万家化工企业中,有3607家存在环境隐患。

  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对石油、医药化工、炼焦这3个行业的43510家企业的排查中发现,存在环境风险的占了81.3%;而地处大江大河沿岸、人口集中区以及饮用水源地上游等环境敏感区的化工企业占了86.2%。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认为,近期化学品引起的环境问题和民众舆论较为激烈,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影响了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这给环保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张力军强调,今后凡是因化学品污染引发了群体事件的,将对该地区实施区域限批。“针对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集中区域所有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的危险化工企业,从9月15日起至年底前,展开一次环境管理专项检查,尤其着重江河湖泊沿岸、沿海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检查还包括海洋化工项目。此前,牵动环保人士脆弱神经的渤海漏油事件发酵至今仍未了,国家海洋局监测报告称,19日仍有少量油花溢出。

  对于这次“环保风暴”,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欢迎。据悉,环保部将对在全国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无法达到要求的企业,将责令其停业、关闭或取缔;对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一律依法予以关闭。

  未来将建责任终身追究制

  盘雨宏认为,化学品引发突发性环境事件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忽略了工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导致化学工业发展越快,造成的污染越严重,突发性环境事件就越多。其次,国内化工产业整体水平低,低端、高毒、高污染的产品占比过高,并且环保意识淡薄。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严,甚至为了追求政绩而不管不顾。

  近年来,随着化学品需求量急剧增加,各地小化工企业遍地开花。张力军指出,一些小化工企业在沿海遭禁止后,又改头换面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很多工业园区管理薄弱,准入门槛低,污染集中控制变成了污染集中排放。

  “化工品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盘雨宏告诉记者,我国化学工业产值目前居世界第一位,石化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污染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盘雨宏建议,应提高化工产业的进入门槛,淘汰小化工项目;积极推动环保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有法可依。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勒令不合格的企业强制停产。

  张力军透露,环保部将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未来还将建立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一系列措施。

  不过,盘雨宏也坦言,一些化工企业在环保部专项检查中面临限期整顿甚至停业关闭的处罚,这将会影响到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行业审批将会更加严格,企业的治污成本也将随之增加。

  ■南方低碳·一周回顾

  南方低碳一周回落2.63%

  A股估值结构性压力犹存

  南方日报讯 (记者/高国辉)受欧债危机变局、国内投资者信心溃坝等利空影响,本周A股继续“向下滑翔”,最低探至逾14个月以来新低。截至昨日收盘,上证指数报2365.34点,当天下跌1.12%;深证成指报10287.48点,下跌0.79%;南方低碳指数报1106.48点,跌幅为0.67%。

  自上周五收市至本周四,南方低碳指数累计下跌2.63%,与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79%,深证成指下跌2.38%的表现相当。本周南方低碳指数成分股大面积回调,50只成分股有42只个股飘绿,平均跌幅为3.37%。

  有分析认为,在国内经济毫无亮色、利好政策“望眼欲穿”之际,A股市场对于外围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度敏感,犹如惊弓之鸟。本周欧债危机又起波澜,欧元集团主席否认此前关于欧洲稳定金融工具基金可能增加至2万亿欧元的传言后,随之引发了欧美股市大幅下挫。

  国内方面,政策放松似乎遥遥无期,经济亦毫无解决之迹象,关于温州企业主欠债跑路的消息更令市场担忧中国式危机来袭。此外,目前券商等研究机构对于9月份经济数据仍较为悲观,预计当月CPI或维持在6%以上。

  海通证券策略高级分析师荀玉根认为,虽然A股估值已创新低,但结构性差异大,目前中小盘风险犹存。维持攻守兼备策略,继续以低估值的银行、地产防御,布局未来反弹关注景气改善的行业,如汽车、通信设备。

  对于南方低碳指数而言,本周个股涨少跌多,缺乏热点。湘电股份、特变电工、海油工程、上海汽车等个股涨幅居前,其中,湘电股份上扬5.23%;巨化股份、中国平安、丰原生化、华侨城A、重庆啤酒等个股则跌幅居前。其中,巨化股份暴跌15.79%,中国平安亦因遭QFII大肆砸盘而大幅下挫12.45%。

  渤海油污清理油剂可致二次污染

  南方日报讯 (记者/钟啸 谢庆裕)渤海漏油的元凶——蓬莱19—3油田5日起全部停产,但“停产是否停漏”质疑随之而来,后续的生态影响更可能将事件处理一再拉长。在处理渤海漏油事件中,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除使用了固定式围油栏、洗油毡等方式处理溢油外,还使用了消油剂。

  此前有报道称,该化学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争议已久,使用后油水混合的小液滴“潜入”水中,鱼类吃下之后,会遭到毒害,而附着在水生植物的表面,也会影响其生长。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崔文林直言,消油剂如果大量使用,会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而渤海是个半封闭的内海,水质恢复存在天然地理劣势,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事实上,消油剂并非唯一的油污化学处理方式,目前一些企业也开发出把溢油驱集处理等不同方式,但由于消油剂标准的滞后无法得到许可使用。

  专家介绍,目前,日本、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对消油剂的使用都很保守,欧洲许多国家禁止沿海地区或水深不到50米的水域使用消油剂,而我国至今未禁止消油剂的使用,在管理条文中甚至规定,发生溢油时,如果使用消油剂处理,可从轻发落,否则课以重罚。因此,一旦海面发生溢油事故首选处理措施为消油剂,石油企业通常会加大使用量,不惜造成海洋生态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