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 政府出手维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10:54 来源: 中国经营网

  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政府出手维稳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政府出手维稳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政府出手维稳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政府出手维稳

  温州老板跑路潮频现:29人逃跑政府出手维稳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温州老板“跑路”风潮肆虐温州

  9月20日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的离境出走似乎是一个标志。胡出走第二天,温州9家企业主“跑路”。

  接下来的9月27日,温州某企业老板沈某被曝从该市顺锦大厦22楼跳楼身亡,温州企业主所选择的方式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跑路”升级为“跳楼”。

  9月28日,温州嘉甸鞋业有限公司老板去向不明。留在身后的,是断裂的资金链,债台高筑的高利贷,银行上升的坏账,和集体讨薪的工人们。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这些‘跑路’的老板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他们放弃了主业,要么办起担保公司专放高利贷;要么借高利贷去搞多元扩张,投资房地产。”博威资本董事总经理于向东称,民间资金链断裂的口子已被撕开,而民间资本流向主要集中在房产领域,一旦房产商也跟着跑路,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最后甚至出现“中国式金融风暴”。

  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北纬一路10号,一间欧式风格的办公室里,一份兴泰光学港股上市计划书还躺在胡福林的办公桌上。

  戏谑的是,“9月20日,公司上下正忙于准备与香港合资方签约,董事长胡福林突然从外地打来电话,要求财务给员工发放工资,并称自己不会再回温州。”浙江信泰集团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称,当天就有上百名债主上门讨债。

  就这样,胡福林这个“眼镜大王”的光鲜外衣褪去。9月24日,浙江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信泰集团联合发布停业公告,并启动破产程序。

  “从今年5月份开始,上门借钱给胡福林的人络绎不绝。据说,胡福林借的高利贷就有12亿元(目前确认的至少有1.3亿),光月息就达2000多万元,银行贷款8亿元,月息500多万元。”接近胡福林的知情人士透露,信泰采用互保模式进行贷款,“起码还有上百家企业受到牵连”。

  实际上,信贷危机还只是当前民间借贷疯狂,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主跑路的一个案例。有消息称,从2011年4月至今,温州共有29家企业的老板出逃。微博(http://weibo.com)上晒出的《近期温州老板跑路清单》显示,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逃了;波特曼咖啡老板严勤为、天石电子老板叶建乐无法偿还高利贷,跑了;百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疑放贷炒楼亏损潜逃……据温州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仅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20多温州走路老板被澳门警方遣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跑路风潮也引起了各界对浙商移民现象的关注。 浙商研究会副会长李建华在微博上发布信息称,“浙江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经不是浙江人!”但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办公室、浙江省外事办出国管理处处长阮黎斌等均否认此说法。

  浙江施强出国服务有限公司高管王慧说,她去年共接待250多位办理投资移民的客户,而今年前4个月就超过这个数量。“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基本都在5000万以上,其中拥有资产十亿以上的约占30%,但部分‘隐富’企业家没被计算进去”。512345>>

  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据浙江新通出入境公司等保守统计,浙江每年至少有1500人成功移民,并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增长。按投资移民400万元的起步计算,最近10年有600亿浙江民资出境。

  “温州老板好多都变成了‘外国人’,但他们的生意没移走。”周德文举例说,30年来有43万温州人成为新华侨。而秘鲁温州工商总会会长曹国荣、德国温州同乡会荣誉会长冯定献、美国温州商会会长陈永坤等知名侨领,都有一半的时间居住在温州,继续做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温州市出入境管理局加强了空港等口岸管理。该局一位人士向本报证实,今年以来共有20多名温州人被澳门警方遣返,但具体案由“不便透露”。

  “胡福林这样的民企老板卷走巨额社会资金,而由地方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收拾残局,这对温州所有人是不公平的。”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秘书长蔡骅认为,政府有关部门依法适用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手段,对有拖欠工资、民间借贷纠纷的老板采取措施。

  据悉,浙江省政府高层已责成发改委等24个部门组成的“经济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预警经济运行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并向省政府提出经济趋势判断和应对政策措施的建议。

  温州政府要求银行不抽资不压贷

  据第一财经日报消息,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当地政府急派工作组进驻银行,要求“不抽资、不压贷”,试图为企业争取喘息时间。到底有多少老板在这轮“跑路潮”中消失?从温州市金融办获悉,截至27日,已经有26家企业的企业主“跑路”,涉及金额正在调查之中。

  29日下午,温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分析了当前企业、金融、民间借贷等方面的问题,并通报了经济金融“维稳”和民间金融规范措施。

  还有一种令人担心的连锁反应是倒闭潮或“跑路潮”所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

  据法院部门统计,截至8月底,温州市累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同比增长25.73%,比一季度高出8.7个百分点;涉案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8月份涉案金额达10.7亿,是1月份的2.69倍。

  据公安经侦部门统计,1~8月份温州市公安部门立案的涉嫌非法集资案件17起,案件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起,涉案金额5.5亿多元;其中8月份发生了3起,涉案金额7339万元。1~8月份,温州市民间借贷因担保、纠纷引发的违法案件共71件,同比上升16.39%。

  为此,温州市政府出台紧急措施,大力“维稳”。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披露,当地政府下一步将组织调查组进驻全市银行县级以上支行,市政府组织25个调查组,每组由一位副县处级干部带队,进驻25个市级银行业机构。

  调查组将协助银行业机构做好银企融资对接,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资、不压贷;协助银行业机构了解贷款企业情况,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与此同时,政府还将鼓励、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探索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温州金融资产交易所;并将设立市县两级“地方金融监管中心”,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引导民间借贷行为。

  高息吞噬企业利润

  温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当地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年利率由1月的23.01%一路上升到9月的25.44%。

  其中,7月份融资中介机构出借年利率高达39%,意味着民间借贷月息在3分到4分之间。

  “如果利率超过这个水平的话,处于夹缝中的制造业仅存的利润就会消失,企业也很难维系正常的运营。”中国首家私人钱庄主人、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表示。

  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还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在1100亿元上下,占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

  这些钱流向了何处?据当地政府的统计,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民间借贷规模为380多亿元,占35%;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的为220亿元,占20%;一般社会主体(个人为主)借给民间中介的借贷资金余额220亿元,占20%;民间中介借出,被借款人用于还贷垫款、票据保证金垫款、验资垫款等短期周转的为220亿元,占20%;剩余5%即60亿元为其他投资、投机及不明用途等。5<<12345>>

  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当地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很高。据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今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比例为56:28:16。

  据瓯海区对105家中小企业抽样调查,90家企业均有通过民间借贷筹措初始资金,其中有32家企业的初始资金没有银行贷款,完全来自民间借贷。

  温州民间借贷的“投融资路线图”

  据东方早报消息,“利率双轨制的存在,以及商业银行对部分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缺失,使部分信贷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经济实体,而通过中介机构流入民间借贷市场。”29日,温州市政府金融办在当地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这番表述,印证了外界的传言。

  29日,温州召开“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闻发布会,温州市经信委、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市银监分局等,详细披露了民间借贷的“投融资路线图”。

  据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并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其中参与民间借贷的约1100亿元。

  今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8月首次突破25%,比年初提高2.08个百分点,9月达到25.44%的阶段性高位。统计显示,7月融资中介机构的出借年利率达39%,比年初上升1.67个百分点;一般社会主体间的普通借贷利率20.24%,上升3.2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20.21%,上升2.02个百分点。

  从民间借贷资金用途来看,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民间借贷规模380多亿元,占比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220亿元,占比20%;借给民间中介的金额220亿元,占20%;民间中介借出,被借款人用于还贷垫款、票据保证金垫款、验资垫款等短期周转的为220亿元,占20%;剩余5%即60亿元为其他投资、投机及不明用途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借贷资金中,也有部分来自银行,除部分可能通过银行个人贷款渠道间接流入,也有的通过中介机构流入。

  温州市经信委昨日还披露了对855家重点企业的监测结果。被监测企业中,认为当前资金面“很紧”、“偏紧”的占76.7%,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监测企业平均资金缺口为16%。从企业资金需求看(多选),流动资金需求占81.5%,资本市场投资占12.5%。

  随着资金紧张加剧,资金的运营风险也明显增加,企业货款拖欠明显上升。855家企业的平均应收账款账龄在6个月左右,比往年多出1.3个月,有11.7%的企业应收账款账龄超过1年。

  据问卷调查,应收账款增多的企业中(多选),只有28.2%是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等正常原因,有46.1%是竞争压力加大,无奈赊销;58.6%是客户资金周转困难,拖欠货款造成。

  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末的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的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比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而同期民间借贷占比分别提高6个、4个百分点,与银行贷款此消彼长。

  据瓯海区对105家中小企业抽样调查,在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中,有15家企业完全靠自有资金,占14.3%;90家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筹措资本,其中32家的初始创业资金完全通过民间借贷会获得,占30.5%。

  房产危机阴云密布

  不过,危机的爆发时间可能会比想象的来得快。

  在8月23日中报业绩发布会上,富力地产事长李思廉已表态:“价格方面,我们现在下调了10%,估计会慢慢跌,下半年的话,可能会再跌10%。”

  而从已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58家上市房企业绩看,有54%的企业亏损、预减、续亏或首亏,报忧数量较去年上升7%。

  在这个时间段里,安徽宣城市“山城名居”楼盘因资金链断裂,开发商法人代表不知所终;天津“东北角艺术公寓”楼盘因开发商跑路烂尾;长沙“利璞金立方”楼盘因出现“暂时资金困难”而停工……“中小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案例在今年下半年将不断出现。”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预言。悲观情绪继续蔓延。ST珠江、莱茵置业等上市房企也纷纷宣布由于房地产业务经营不理想,将转战矿产行业。5<<12345>>

  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凡此种种迹象暴露了“结构性钱荒”。于向东认为,继续收紧货币,会让企业资金更加紧张,“崩盘”的可能性增大;而银根放松又会推升通胀,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延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一个两难的局面。

  诱发中国式金融风险?

  也许,胡福林等温州老板的危机还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案例中,连环担保和相关影子银行业务使个别企业风险放大成局部系统性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存在是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原因是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比如信托、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委托贷款、地下钱庄等。

  尽管中国房地产贷款尚未证券化,但是,“民间借贷的操作模式大抵一样:将自己的房子、仓库等不动产拿去做抵押,再将房产价格打个对折融资,借贷人再拿这些钱去放贷或投资。一旦呆、坏账产生,债权人可能就会将收押的房产贱卖,倒逼整个房产价格暴跌,并进一步掐断房地产商的资金链。而套在这个链条的另一端则是银行和政府债务,如果这样,最后就会出现中国式的金融风险,很可怕。”于向东称,大家都在等第四季度的房产整体表现,这将会是“拐点”征兆。

  四地或自主发债251亿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地可能将于年内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

  浙江省财政厅相关人士表示,浙江省已根据财政部要求,将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分配下达各市县,各市县已按照要求,在分配的债券额度内上报了项目。债券资金安排使用方案待财政部核准、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再按规定程序发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广东两地已经向财政部递交了自主发债的申请,年内将成为第一批地方债自主发行的试点省份。但在8月底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委员长建议的审议内容当中没有包括预算法修订草案,业内人士据此分析,预算法修订的搁置可能意味着地方自主发债延迟推出。

  据了解,自2009年起,财政部开始代发地方政府债,2009年和2010年的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均为2000亿元。目前,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采取合并名称、合并发行、合并托管的方式。

  在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债两年后,今年年初,财政部开始研究考虑“让地方自行发债”,此时上海市向财政部申请发债额度的同时,也申请了2011年自行发债的试点。

  据上述外媒透露,财政部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曾作出相关表态,同时财政部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处相关人士还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具体发行规模尚未公布,但应该是四地年初核定计划发行额度扣除已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部分。

  据了解,财政部核定2011年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71亿元,广东省规模为69亿元(不含深圳),深圳规模为22亿元,浙江省为89亿元。因今年上述四地均尚未发行地方政府债,故据此推算年内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为251亿元。

  今年财政部已代理发行了六期地方债,共1416亿元,也就是说年内还会代理发放584亿元地方债券。除了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地外,今年尚未发债的地区还包括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宁夏等省区市。按照惯例,其他尚未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仍将由财政部代理发行。

   专家呼吁削减借贷中间环节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 “温州目前出现的问题不正常,主要是区域性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1~8月份,私营企业实现利润8871亿元,同比增长45.6%,银根紧缩,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情况,温州投机气氛较浓厚,目前市场波动比较大,呈现出现危机较为严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戴志敏则认为,温州问题现在已经暴露出来,温州企业投资遍布全国甚至海外,投资产业多元化,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政府出台的只是临时性政策,关键要靠企业自己。5<<12345>>

  银行和民间借贷同时催债,令温州中小民企资金链纷纷断裂;温州老板“跑路潮”愈演愈烈。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日前建议说,中国的监管体制为了适应民间的发展,也有必要从 “单线多头”的监管向“双线多头”式的监管转变,应该加强地方政府监管,在地方政府这一级建立单独的监管机构,来对区域内的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监管。

  在呼吁政府规范民间融资的同时,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常务会长、温州市侨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溪认为,中间环节不仅抬高了民间利率,而且扩大放贷范围与风险,可以建立类似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模式,借贷双方皆有保障,资金通过银行直接流向借方,这或许也是一次较好的尝试。

   温州市长“火线”交接

  9月26日,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更换了新搭档。

  当天下午,在温州市行政中心,浙江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陈金彪就任温州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市长候选人,现任温州市长赵一德调任衢州市委书记。

  而新上任的温州市长即将面临的,是众多民企业主“跑路”、温州模式遭遇严峻挑战的紧迫现实。(编辑:郭英鸽)5<<12345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