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但还是好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1 03: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司马喆 IMF经济学家
近日,来自全球的高层政策制定者汇聚一堂,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银行和IMF年会。在发达国家疲软的经济数据以及最近几个月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弥漫之下,可以理解,年会的气氛有些忧郁。但令人鼓舞的是,年会最后重申了解决阻碍强劲和可持续增长的障碍的紧迫性和决心。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采取行动。
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经济下行风险增加。需要做些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支持增长,削减债务,防止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目前,政策空间无疑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小,但仍有解决办法。没有一项措施是简单易行的,它需要政治上的决心,但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政策措施现在就实行,并考虑欧元区尚未完全暴露的金融不稳定因素,IMF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略低于2010年5%的增幅。
放缓,但还是好经济
对于中国这将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将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呢?尽管中国股市最近表现很糟糕,但是这不代表中国经济很悲观。IMF驻华代表处更新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我们认为中国正平稳地实现软着陆。在货币刺激政策退出,公共支出规模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如预期一样,中国经济正在减速,但仍以健康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通胀虽然仍在高位,但已见顶。早些时候来自水果、蔬菜和谷物的通胀压力正在缓解,但出现了新的推动因素(体现在猪肉价格高涨上)。但是,这种推动力正在减弱,表现在8月份通胀率降到6.2%,非商品价格上涨也开始缓解。另一个积极的现象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初见成效。交易量和价格增幅都出现减缓,但房地产投资仍增长较快,这部分归功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展望未来,明年中国仍将保持健康增长。工资提高和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将支持国内需求增长。也就是说,庞大的出口部门无疑将受到工业化国家更疲弱的需求的影响。因此,IMF将2012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从几个月前的9.5%调低到9%。虽然增速放缓,但中国仍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1/4。除非发生进一步的食品供给冲击,通胀率将在年底降至4.5%,2012年底降至3%。
考虑到以上基线预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回归至更为中性的态势。基于若干原因,现阶段不需要刺激经济:第一,另一轮的食品冲击可能重启通胀,因此确保通胀预期可控是很重要的;第二,房地产市场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尤其在货币政策放松时;第三,前两年贷款激增使得一旦出现坏账大量累积,银行资产负债表将很脆弱。
这些风险的存在需要继续退出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正如政府在年初所设想的那样。为实现政策正常化,央行应更多使用提息手段,而不是实施信贷限额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将影响信贷供给与需求,进而有助于优化贷款资源配置,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此相似,短期内基本实现财政平衡依然恰当,尽管准确的速度和时间具有灵活性。
但是如果发达国家的难题未能成功解决进而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又应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快速转变政策取向以支持经济,就像中国在2009年全球危机时所做的那样。然而,政策的性质应有所不同。上次,货币再次盯住美元,银行发放大量贷款,公共基础设施支出增加。尽管这在短期内非常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增长,但加大了中期转型成本,将中国增长模式进一步推向投资与制造,加剧了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恶化了资本无效配置情况,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压力也会随时间逐步显现。
重复使用上述药方会很危险。相反,中国相对健康的财政状况意味着传统的财政刺激应作为主要政策工具。这样的刺激应在预算内执行,以提高透明度,并且由政府借款提供资金,而非通过已经绷紧的银行体系实施。此外,不应以投资为重点,而应主要集中于刺激消费、提高家庭收入,包括对消费者采购行为实施补贴、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以及面向穷人的社会转移支出。相反地,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或重新盯住货币将加剧潜在的脆弱性和无效性,应该予以避免。
最后,真正的答案是加快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如“十二五”规划所设想的那样,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转向“消费导向型”及更高质量的增长模式。为实现中国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在若干领域采取行动,包括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政策提高居民收入、实现金融体系自由化和汇率升值,以及提高被人为压低的、有利于投资和制造业的生产要素成本。
一个更依赖于国内消费以及将更多资源转向非贸易部门,例如零售、健康、教育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平衡增长的经济会带来很多好处。它将降低中国长期以来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增加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减小收入差距,降低中国能源消耗及污染,甚至逐步增加就业。此外,更强劲的国内需求将有助于支持世界复苏,包括吸收更多进口。整个世界经济需要强劲和协调的行动,而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