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主权债安全为主 避免短期产权投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9 03:2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张涵
一面是前景不明的债务危机,一面是下降的资产价格,中国投资者进军欧洲态度似乎并不明朗。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欧洲自己对其债务危机的态度仍未明确,使得外部投资者无法对欧元区产生信心,此时进行主权债务或产权投资都需要格外的谨慎。”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向阳在专访中向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欧盟核心国家在救助上的意见不合确实引起了信心普遍下滑和市场的波动。尽管德国议会在两周前通过了EFSF增资计划,为整个欧元区救助扫清了部分障碍,但对于希腊债务具体的救助规模以及EFSF的使用方式上,德、法仍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欧债前景仍不甚明朗。
主权债务的高风险与不明经济前景使欧洲主权债务或许并非是短期的理想投资对象,诺贝尔经济学家、“欧元之父”蒙代尔向本报记者表示。
但从长期来看,欧洲的产业高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发达,深陷流动性紧缩,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想地之一。
通过IMF等机构投资主权债
事实上,中国已经是欧洲主权债的主要买方之一。中方并未透露具体数字,而据《金融时报》报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表示,估计中国外汇储备高达四分之一可能都是欧元计价资产。
李向阳表示,欧洲的经济发展对世界至关重要,但此次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解决起来很复杂,需要体制性改革,也需要流动性,不能单独依靠外部救助。
中国对欧洲主权债的投资主体为外储,以安全为主,而非追求高利率。李向阳认为,投资应该建立在欧盟和国家的担保下。
“中国可以联合金砖国家通过IMF等机构对欧债进行投资或救助。首先投资行为有国际组织增强了安全性;第二,可通过国际组织对被救助者施加影响,而非简单的援助。”李向阳说,同时表示投资由核心国家与债务国家共同发布的EFSF债券也是较安全的选择。
渣打银行亚洲区总经济师、东半球研究总监关家明向本报记者表示,投资主权债务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北欧国家如芬兰、瑞典、丹麦以及德国经济都非常好,都可以进行适当投资,而要躲避很可能出问题的债务重灾区南欧。
“中国太侧重于用国有企业做主权性的投资,包括买国债。这是全球跨国投资较少一部分,发挥作用都有一定局限,而现在正好是让企业来决定是否要以购买股权等方式投资欧洲的时间。”关家明说。
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向本报记者表示,投资欧洲主权债务更多是从政治上的考虑,对中国长期全球投资战略没有太大影响。
获取资源、高科技
关家明告诉记者,因债务危机将在几个月后继续恶化,短期的产权投资要避免。而长期来看,某些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可能在短期受风险在市场里的价格低,中国可以趁机投资股票、债券等资产,也可以加入当地的基建等大型项目。
据报道,ECFR称,很难估计中国在欧洲的真实投资规模。很多公司通过香港、开曼群岛等缺乏透明度的金融中心开展运营,导致无法全面追踪他们的业务。但是,中国方面的投资额无疑在快速增长。
ECFR表示,在截至3月的六个月时间里,中国公司和银行与欧洲签约额大约640亿美元。最近来自中国的资金很多流入了欧元区国家,其中30%流入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另有10%流入中欧和东欧国家。
“当前中国的发展有三方面需要,获取资源,获取高端技术,扩大市场。这些方面中国都能在欧洲找到适合机会都可以进行投资。”关说。
谢国忠认为,欧洲的工业生产发展水平很高,很多主要技术如零配件生产液压,数位体系等是进口的,处在受制于人的状态,通过购买或参股有强大技术背景的中小型企业把技术引入中国。
“中国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购买欧洲有一定业务实力的对口企业,并通过中投等机构作为金融服务提供商,”谢国忠告诉记者,并表示中投应多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不一定要中投自身进行过多的海外投资。
关家明预计,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存在投资渠道少,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过去走出去的企业多为国企,体制管制多,也会引发当地政府不信任,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
“应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因为私人投资比主权基金相对更容易投资敏感地带。”关说。
李向阳则认为,在欧洲债务危机整体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欧洲自身难保,资产价格随时还有下跌的空间,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甚至损失。“就像美国金融危机,2007年开始讨论的资产价格见底其实发生在2009年雷曼倒闭的时候,欧洲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李预测,中国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持有观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