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成升值捷径 认证造假成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03:1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叶碧华
入秋以来,大闸蟹成批地涌向全国各地。除了一如既往地要面对假冒蟹问题以外,今年大闸蟹也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有机大闸蟹。
这种标榜从蟹苗、水草,到饲料等都是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来选购,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大闸蟹,其价格比普通大闸蟹要贵出50%到500%不等。
中国的认证农产品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大类。2010年全国共有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202家,生产有机食品5598种,每年以大约20%的速度增长。但由于认证混乱和管理漏洞,导致有机产业良莠不齐,掺假、造假事件频发,危害整个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对本报表示:“普通的蔬菜贴个有机标志,一下子就升值数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使这个市场更加混乱。”
升值图谱
9月17日,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据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介绍,今年阳澄湖水域共投放蟹苗1800多万只,除掉病残蟹等,估计达到上市标准的大闸蟹在1500万只左右,总计2200吨,预计销售额将达到四五个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约150亿。
2001年,江苏阳澄湖大闸蟹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打造“阳澄湖”品牌。10年之后,“阳澄湖”几乎成为大闸蟹的代名词。但今年横行的“有机大闸蟹”让老牌子“阳澄湖”也颇有忌惮。
普通规格大闸蟹约为每斤50元,阳澄湖通过十年不断的品牌宣传,其大闸蟹一般超过每斤200元。但今年的新贵有机大闸蟹,部分品牌价格竟超过阳澄湖蟹。
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建伟告诉本报,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所谓有机大闸蟹身份很值得怀疑,“有机养殖对选址、水质、饵料、捕捞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环节不达标,都不能称之为有机。即便是阳澄湖大闸蟹,也只能算是绿色食品,还没有达到有机”。
2005年前,中国没有统一的有机产品标准,各个机构自行制定认证标准。2005年,认监委正式发布实施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GB19630.1-4-2005》。该标准成为中国有机产品生产、经营、认证实施的唯一标准,沿用至今。这一标准对有机水产养殖所需的水质、饵料、药物、投入物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张建伟表示:“相对于现代农业,有机种植的产量比较低,它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无法解决全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因此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种植方式去大力推行。”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1.5%的份额,达到1800-2300万亩。有机食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比重将达到或超过5%。
丰厚的利润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据正谷公司提供数据显示,2007年该公司仅有30万销售额,到2010年已达到1亿元,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将达到2亿元。
“有机”泛滥
据张建伟介绍,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机构由认监委授权,目前国内大约有26家认证机构,可以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的有机产品认证。
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官网显示,该中心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出了752张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证书,而2010年全国有机食品才只有5598种。
瑞士通标(SGS)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向记者道出了个中跷蹊,“很多认证机构都在外面开设咨询公司招揽生意,只要肯给钱,生产记录等数据都可以作假,最快3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到有机转换证书,一年后转正。”
但有机农产品并非如证书一般容易获得,广州田鲜贸易有限公司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田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基富在获得风投一亿元启动资金后,考虑发展有机种植,但最终却因为投入太大而被迫放弃。
“我计算了一下,光是土壤单项元素的有机改造就要300万元,例如钾不够就要补钾,而且土地还要经过半年到几年不等的转换期,才可以取得有机产品证。”吕基富在考察了云南、广西、清远等地后发现,在中国发展有机种植难度很高。同时,他也对目前市面上的有机产品提出了质疑:“河流、雨水,甚至空气这些都是流动的,自己的地做到有机了,但怎样确保外来的污染物不进来呢?”
陈日远认为,这正是“假冒有机产品难以杜绝”的症结所在。企业难以负担有机农产品生产的高额管理成本,但又觊觎“有机”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导致造假现象不绝。
10月9日,重庆市工商局对外通报,沃尔玛在渝10家分店及2家好又多分店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销售63547公斤,时间跨度长达20个月,牟取非法利益73万余元。“大型商超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小型的商贩了。”陈日远说。